圖像裡可能有3 個人、大家坐著和帽子

#發條橘子
#AClockworkOrange

#防雷線下有雷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久聞此片受推崇的程度,因此一直避開各種介紹文,想找機會用一無所知的純然狀態來享受。結果我確實非常喜歡,滿滿的邪典片氛圍引人入勝,所有詭異的元素放在這個半架空的世界觀裡居然合情合理。更驚豔的是延伸出來的哲學議題,即使放在將近50年後的台灣現況裡依然毫無違和,仍然值得探究(或是吵成一團),光是這一點就大勝其他邪典電影了。不過我也沒看過多少邪典電影,這樣講好像有點太武斷,還是更正一下:光是這一點就大勝《台北物語》了。

 

=====================================
我是防雷線,看電影的動力持續低迷中
=====================================

 

電影前1/3就是一群小混混無惡不作的過程,毆打老人、打架、飆車、私闖民宅、強暴。但是導演刻意安排不流暢的劇情節奏,以及教人摸不著頭緒的夥伴關係及人物個性;並利用對白、表情、色調、配樂、擺設、服裝、道具、生物創造出了一個詭異的氛圍,模糊了劇情的真實性。極速快轉的床戲、處處可見的性暗示符號、暴力場景和交響樂的愉悅,使得性與暴力這兩個禁忌元素被推向嬉謔的極致。

 

原本以為這部片應該會一路邪典到底,中段主角入獄時我也一直在等待他在獄裡大鬧一一番(或是假裝改過然後出獄大鬧一番)。結果後半段的劇情居然闖進一連串的哲學問題中,從生理上改造罪犯,以制止犯罪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與醫療倫理?如果犯罪者自願接受,是否就可執行(如同部分國家對於性犯罪者接受化學去勢的態度)?片中安排主角被改造後即刻出獄,而將懲罰的權利與責任留給社會(被老人圍毆、在家人面前受辱、強迫聽音樂因而痛苦到跳樓);如果現實生活中的罪犯經過生理改造確定無再犯之虞,這個社會能夠接受讓他出獄,不接受任何懲罰,或者減輕部分刑罰嗎?刑罰的目的究竟是為了懲罰罪犯,還是防止再犯?二者的比例應如何拿捏?

 

此片如果在現在上映,依照台灣的社會風氣,我想很多人可能會大力贊成讓罪犯強制接受治療吧;至於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是否有研究證據支持、有沒有可能產生其他不良後果,可能就不會有太多討論的空間,更遑論受刑人的人權了。最後可能就像電影的結局,真正得利的還是那些藉題發揮的政治人物吧。上網查資料時看到原著小說作者對於電影結局停在倒數第二章頗有微詞,但光從新聞內容來看,我其實比較喜歡電影結局停在這裡耶,小說最後一章主角自動改邪歸正的結局好詭異啊;不過我沒看過原著小說,不知道怎麼處理的就是了。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室內和特寫

#愛情不用翻譯
#LostInTranslation
#應該無雷

 

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

 

很有意思的一部電影,17歲的Scarlett Johansson真的好鮮嫰,和當年51歲的Bill Murray配起來並沒有不搭的感覺。男女主角大部分的時間都只是在旅館裡晃來晃去,有時候跟別人對話,有時候跟對方對話;但並不會讓觀眾覺得無聊,反而有種淡淡的療癒感。人生總有莫名卡關的時候,即使外人看來生活好到無可挑剔,仍然會浮現出「Where Am I?」的疑問。電影原名《Lost in Translation》指的不只是東西文化及語言的差異,更意謂著與身邊的人及周遭環境之間的隔閡。這種卡關有時候只是需要一些交談與互動來解開,需要有人能夠理解自己那些無以名說的焦慮與煩躁。兩人都在相當程度上解放了彼此,最後的結局韻味十足。當然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單純婊日本人英文很爛文化很奇怪的電影,我想應該會有日本人看了不高興?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提供相片說明。

 

 

#紀念碑谷2

 

紀念碑谷2

 

剛好看到遊戲免費下載的佛心消息,利用空間錯視的解謎遊戲聽起來完全是我的大菜,於是人生中難得下載手遊來玩。遊戲畫面風格簡單精緻,立體與平面的視覺落差也相當富有巧思。唯一可惜的是使用了空間錯視這麼絕妙的題材,卻沒有搭配足夠高的難度設定;療癒但略顯單薄的劇情又不足以獨立支撐整個遊戲。我理解遊戲想要更貼近大眾取向,但玩起來總有種隔靴搔癢的不夠爽快感。我對手遊不熟,也許抱持了錯誤的期待;如果把它當作是殺時間的療癒小物,我想還是綽綽有餘的啦。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5 個人

 

#世紀教主

#TheMaster

#防雷線下有雷

 

世紀教主(The Master)

 

從後見之明來看演員陣容真是豪華,除了早就是奧斯卡影帝的Philip Hoffman外,Rami Malek和Joaquin Phoenix分別拿了近兩年的影帝,Laura Dern則是今年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看過《小丑》後再來看這部,瓦昆果然擅長這種情緒滿溢、精神狀態浮動的角色;不過Philip Hoffman的表現完全不輸給他,看兩人飆戲很過癮,劇情也堪稱流暢。我喜歡電影沒有直接用嘲諷的方式對待這個主題,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慢慢意識到是什麼狀況。最後1/4段我不是那麼看得懂,但整體而言我還算滿意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

 

=====================================

我是防雷線,最近看電影的動力好像有點下降

=====================================

 

故事背景發生在二戰後,儘管社會百廢待興,工作俯拾即是,像Freddie這樣的軍人要回歸社會還是不太容易。他的生活充滿酒精與性愛,時常用暴力解決事情,不肯面對自己狀態不佳的事實,因此工作也總是做不久。

 

在這樣的時空背景及身心狀況下,信仰的介入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相較於Freddie的粗野,Lancaster顯得知書達禮、幽默風趣、具領袖魅力、且說話感染力強。他挖掘Freddie內心的那場戲實在精采,以為他真的發展出某種心理治療方式可以幫助人。直到他和別人辯論時才慢慢感覺到不對勁,他看似出口成章,話語內容華美卻空洞,而且完全沒有在回應對方。他肯定學過心理治療,並且挪用其中的一些概念在自己的理論及談話技巧當中。

 

我相信Lancaster不是單靠口才收服人心,他是真心喜歡Freddie,也真心關懷身邊的人,才讓Freddie這樣的人對他心悅誠服,願意為他做事,替他打抱不平,成為他的宗教見證者。從監獄裡的對話聽來Freddie肯定知道Lancaster只是個高級騙子,但除了Lancaster之外,還有誰會愛他、關心他?渾身是刺的Freddie,其實比誰都渴望被理解、被需要。在劇情中可以看到Lancaster也有窩囊、易怒的一面,他和Freddie其實沒有我們一開始看到的那麼不同。我喜歡這部片沒有一開始就否定Lancaster,讓觀眾有時間親眼見識到這種宗教話術有多麼容易令人信服;同時也意識到造神到了一個程度是相當可怕的。

 

劇情後半段為何Freddie去找了Lancaster,之後又離開,我其實沒有看得很懂;但應該跟他真的去找尋他的繆思Doris有關吧。當初就是Lancaster挖掘出他心中的懸念,我想他也不見得相信自己能夠順利找到Doris然後在一起,而比較像是要了結一樁未完心事。如今心事已然了結,Lancaster和源教在他生命中的階段性任務就已完成,我想這就是他可以坦然和Lancaster道別的原因吧。

 

想要跳脫電影講一件事,今天看到一篇網路文章,形容昨天(4/1)被槍決的翁仁賢為:

 

「個性孤癖、強硬、逞強、人際關係不佳,做過很多工作,但常常跟老闆吵架且不願意被管理,所以工作時間都不常。只要和他人意見不合,他的反應就很激烈,且常怪罪他人或外在因素。他難以了解與感受別人的想法與心境,卻又相當自信、有主見,而且容易對別人不滿、看不順眼,發起脾氣來也相當火爆。然而他對動植物卻寵愛有加,並且充滿研究興趣。」(有摘錄,非原文字句)

 

這些敘述怎麼看都和Freddie非常相似啊!在電影中他給我的印象也是絕對有可能犯下殘忍殺人罪的人。所以我的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我對於邪教(電影裡源教有明確被質疑符合邪教定義)是反感的,但另一方面如果Freddie沒有接觸到Lancaster和源教,也很有可能會往極端的方向發展,例如變成《小丑》的主角那樣(兩個角色是有些相似之處)。只能說宗教的力量真的很大,無論在好的部分或壞的部分吧。(得到了一個很虛的結論)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25 Wed 2020 13:25
  • 一一

「一一」的圖片搜尋結果

#一一

 

一一

 

最近看電影的量大幅減少,原因除了我買了巫師3之外,主要就是在這部《一一》卡關卡太久。聽聞這部久負盛名又勇奪國際獎項的片子上了Netflix就十分興奮,開始看之後才發現它步調甚慢,前半段幾乎沒有高潮,總長度又逼近三小時;以我現在的狀態真的很難靜下心一口氣看完啊。

 

當然它還是有可看之處,尤其是把那個年代的台灣中產階級面貌描繪得好真實;前半部會覺得悶可能就是因為太過真實吧。靠著討厭的事情謀生的職員、精神壓力過大的長期照護者、打腫臉充胖子的投資客、愛炫耀孩子的父母、不弄清原委就責怪學生的老師;20年後的台灣絕對有些改變或進步,但有些部分倒是沒什麼改變呢。

 

部分劇情在兩代之間形成有趣的呼應,例如父親處在利益至上的職場環境,兒子也被取笑拍照賺不了錢。又例如後半段(終於)進入(相對的)劇情高潮後,兩代都經歷了一段深刻卻又若有似無的情愫;其中又以老情人之間的對話最有意思。

 

生老病死在這部片中顯得舉重若輕,劇中人們對於新生命的誕生講的都是祝福的場面話,反對於瀕臨死亡的生命才肯說出真心話,這個對比相當有趣。洋洋最終的一席話成為莫名適合的結尾,承襲了拍照動機的未來志願我很喜歡,這或許也是助人工作的部分初衷吧。整體而言這部對我來說還是過於平淡,可能需要充足睡眠後進電影院看,才有辦法一次看完吧。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7 個人、鞋子

#北投女巫
#應該算無雷

 

北投女巫

 

感謝嗶嗶推薦,原本我說我在打電動應該有空才會看,結果一看就停不下來,昨天晚上就全部看完了。故事主軸並不複雜,就是女巫和女巫獵人的兩方對抗;但女巫的角色設定相當吸引人(某些不是女巫的角色也是),劇情也沿襲了日韓條漫的明快節奏,以及一集一爆點的懸疑感。畫風不算精緻,但剛好映襯出出故事中那種現實奇幻並置的氛圍。

 

由於作者是台灣人,因此漫畫裡自然融入了台灣的在地文化、旅遊景點、歷史背景、時事議題。這些元素並不搶鏡但十分吸睛,而且讓獵殺女巫的設定衍生更多聯想,包括對於少數族群的歧視與迫害,以及某些組織不講道理、不擇手段的黑暗面。非常期待第二季!(如果有)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大家坐著和室內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獣になれない私たち
#防雷線下有雷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獣になれない私たち)

 

整體來說我喜歡這部戲,許多劇情讓人有共鳴。但我也可以理解不喜歡這部劇的聲音,畢竟前半段我看了也有些不耐,不討喜的角色太多,主角又太過委屈求全,而且有點搞不懂這齣戲想表達什麼;不像野木亞希子之前的作品一開始就引人入勝。不過基於一點對野木亞希子的愛而撐下去,還好後半段漸入佳境,有療癒的擁抱、爽快的決斷、以及對於角色們的更多理解與溫柔。這部戲常會被歸類為職場戀愛劇,不過想講的不全然是職場或戀愛。除了表面上探討的有話直說 vs. 隱忍求全之外,更希望傳達給觀眾,每個角色都有辛苦的一面,但也有值得別人羨慕的一面;無論選擇怎麼樣的人生,都有機會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

我是防雷線,終於補完這部了~

===============================================

  

女主角深海晶的角色設定明確,可能也是相當多人的心情寫照。她總為別人著想、總是遷就他人;職場上面對無理長官和豬隊友仍然表現出色,感情上則扮演令人稱羨的女友,即使男友和前女友同居了四年,依然主動替他辯護。男主角恆星則是冷面毒舌男(松田龍平有演過有表情的角色嗎?),工作順利,對於性與感情看似抱持著開放態度。他喝酒後會和初次見面的女生上床,且事後毫無印象;面對理應是女友的吳羽和其他男人閃婚,他也不置一詞。

 

兩人生活似乎都過得不差,但其實對於現在的工作及感情狀態都有所不滿。晶羨慕吳羽可以自在穿著,也羨慕朱里的直言不諱、甘於軟爛;自己卻只能當個濫好人。這些歸根究柢都源自於她的自信心不足,必須靠穿著來增加氣勢,必須維持伴侶關係來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必須迎合上司的無理要求來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整齣戲彷彿是一段晶建立自我價值的過程,其中那些跌跌撞撞的過程都相當真實,畢竟晶不可能一夕之間變成朱里或吳羽。看著她連稍微逾矩一下都顯得笨拙且有罪惡感實在很心疼,幸好她最終在職場和感情上都做出了決斷;相信那不是衝動行事,而是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如果說晶是討好別人的大內高手,恆星便是隱藏情感的箇中翹楚;晶至少願意在喝酒的時候吐苦水,恆星則是把情感藏到自己都看不到的內心深處,對於感情及親情都拙於開口。晶在第一集就發現恆星喜歡吳羽,他自己卻在最後幾集才意識到這件事。一向面無表情的他到了劇情後段才有少數的哭戲或是明顯笑容;而這些都和晶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朱里和吳羽兩個角色都很有意思。死賴在前男友家不走的前女友聽起來很渣,但人生有時候的確可能碰到一個坎過不去,就此一蹶不振。朱里和晶的相互羨慕就像是每個人在天平兩端之間的掙扎,最後的結局意謂著無論選擇勉強撐住或暫時軟爛都有機會得到好結果。(然後黑木華真的好會演)至於徹底做自己的代表吳羽,比起拙於表達男女之情的恆星,無條件愛著她、甚至願意為了她不顧社會規範的橘海司的確是更適合的對象。也許外界會用異樣眼光看待這對伴侶、但這種事情真的是當事人覺得好最重要啊。

 

劇集後段男女主角用炸彈來比喻可以造成改變的事物,事實上認識彼此才是他們生活中最大的炸彈,是幫助對方產生改變的重要契機。恆星的毒舌讓晶正視自己的委屈求全,晶的直言則讓恆星意識到自己的不坦率。兩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不是有話直說的人,只有在對方面前才能坦然說出真心話,並受到對方的影響而決心做出改變;在細膩的舖陳下,兩人最終走在一起相當自然。兩人間的對話與互動都相當有趣,例如第一集結尾晶理智地拒絕恆星時,換來恆星一句「當傻子才好呢」;又例如晶為了報復而抵達偷情邊際時,仍糾結於要不要接吻、另一半喜不喜歡接吻等問題。看來晶在相處上明顯是比較理性的一方,不過感情裡太理性是好事嗎?我不知道。

 

看完這部戲我再度感受到野木亞希子的溫柔,例如吳羽在晶最難過無助的時候給的熱情擁抱相當療癒,螢幕外的觀眾彷彿也被擁抱了;之後晶也學著擁抱無緣的婆婆,證明擁抱的溫暖是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遞下去的。更重要的是,每個角色即使性格截然不同,但都在為自己的人生努力著;無論選擇堅持自我或遷就他人,無論選擇勉強自己或是放任自己,無論能否即刻鼓起勇氣改變現狀都沒有關係,不要急,慢慢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小孩、草、戶外和大自然

#少年阿罕默德
#YoungAhmed
#有角色設定雷但沒有劇情雷

 

少年阿罕默德(Young Ahmed)

 

宛若《兔嘲男孩》的現實版,男孩同樣有著崇拜的偶像,並堅持自己的使命勝過世俗價值;不過《少年阿罕默德》少了荒謬與童趣氛圍的調和,多了一絲沉重與衝突感,更直接地面對宗教與世俗之間的矛盾。加上主角的狀態更激進、也更懂得隱藏,使得觀眾的不安感持續到影片最後一刻。

 

之前才在臉書分別提出反社會人格和國族認同的疑問,沒想到就看了跟二者皆相關的電影。反社會人格和宗教不一定有關,但偏激的宗教信仰/國族認同同樣可能會與普世價值相悖,而做出傷害他人的事。身為觀眾很可能無法理解主角的想法,覺得他就是個討人厭又充滿危險的屁孩;但他身邊雖然不乏所謂的「好人」存在,卻總是對於他的想法表現出驚恐或否定,在他碰到自我衝突時也從來沒有機會跟別人好好談論;別忘了他只是個血氣方剛的少年。無論我們再怎麼不了解,再怎麼貶斥這種人,他們依然與我們共存在這世上;這絕對是我們無可迴避的議題。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以我們的角度當然會覺得他們的價值觀偏差,但是要怎麼確定我們的認知比他們正確?只憑人數多寡來判定是非嗎?當然有些基本原則必須遵守,例如強迫別人的信仰方式並不在信仰自由的範圍裡。但總覺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有時候可能也是)都太武斷地相信自己的認知一定是正確的了,如果我們見識到有些人的基本價值觀就有問題,那我們也該有意識地隨時檢討自己的價值觀才對。

 

#結果都沒有在寫電影內容
#不得不說我真的很會挑片來自虐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歌手的聲音我需要聽好多年才會順耳,例如吳青峰。他能寫能唱眾所皆知,演唱會上的談話也是出了名的好笑(被青峰瞪);但歌聲實在不符合我當年的審美觀。不過這些年來蘇打綠的幾首歌開始留在我心中,去年個人專輯也令人驚豔;更重要的是他的聲線終於讓我覺得好聽了,也許自己的耳界也有慢慢在打開吧。

 

《太空人》是一張從最私密、最灰暗的內心深處出發的自傳式專輯,這次演唱會讓我想起萬芳2019年的小巡演,同樣是鼓起勇氣向現場觀眾揭露自己的陰暗面。然而小巨蛋不比Legacy,總不能把場面弄得太晦暗;因此雖然青峰老抱怨觀眾來是為了他的脫口秀而不是唱歌,但這次演唱會還是感受得到深沉的部分,也的確需要那些玩笑話來沖淡黑暗的氛圍吧。

 

約九成的觀眾都戴著口罩入場,等待演唱會開始。在富有個人風格的開頭注意事項後,「譯夢者」的打字機聲搭配著默劇,接續的影片中青峰拿著錄音機幫自己合音唱著(還不是王菲的)王靖雯的天空;青峰坐在舞台上,喃喃唱起年少時的創作「寂寞的時候」。刻意模糊掉演唱會開始的時間點,有如青峰偶然踏上的歌唱之路。

 

燈光再度亮起後是熱鬧華麗的「Everybody Woohoo」與「巴比塔慶典」,在大型演唱會上聽這種歌好過癮!後者原本的設定也是對唱歌曲,因此少了前一天的嘉賓9m88,青峰自己都說唱起來有點喘。「太空人」是我陷入這張專輯的起點,也彷彿預言了自己後來的戀情發展;「太空」難唱到連青峰進歌時有點對不上,但意境實在美。

 

在「」與「寶貝兒」兩首影視作品歌曲後,是一連串的專輯非主打歌。「傷風」是第一次聽耳朵就會被吸住的歌,詞曲相對平易近人,現場聽很過癮。「失憶鎮」劇情感很重,完全滿足青峰的戲癮;「男孩莊周」的主歌旋律好好聽喔。「回憶收集員」和「Outsider」是專輯裡最難消化的兩首歌,尤其演唱會前一週在預習時只放歌沒有認真看歌詞根本沒聽懂;演唱會上最大的感想是「Outsider」前段青峰的低音好迷人喔,以前都沒有發現。

 

接下來是在「歌手」節目裡唱過的系列歌曲:「起風了」、「窗外的天氣」、「地心」、「那些花兒+望春風」、「花田錯」,青峰也分享了參加「歌手」的心路歷程。青峰唱功無庸置疑,唱別人的歌依然好聽,只是從青峰最私密的歌曲切換到流行曲風好不習慣啊,私心想多聽一些他寫給別人的歌曲,例如「阿茲海默」、「年輪說」,或是接下來的「十七」與「不及雨」。青峰說要唱「十七」很緊張,因為原唱也有來現場;但能夠收到這麼貼近她們心路歷程的歌曲,我相信S.H.E.肯定是抱著感恩與感動的心情在聆聽。

 

青峰寫歌給許多歌手外,也跟摯友們維持著音樂上的合作。緋聞男友(?)家凱替「線的記憶」譜了溫柔和緩的旋律,而路嘉欣的「蝕日」是青峰首次嘗試與別人合作寫曲,身為多年知己的小路也上台合唱;兩人果然一開啟話閘子就停不下來啊。(題外話,路嘉欣的落落大方好好聽~)

 

在「未了」出現以前我還以為演唱會應該不會唱蘇打綠的歌了,這首歌與「水仙花之死」當中的主角應該都是世人眼中的怪物吧。面對異樣眼光,我們究竟要學習薛西佛斯的傻氣執著,還是納西瑟斯的顧影自憐?我特別喜歡「作為怪物」由青峰與李宇春合唱的安排,兩人的聲線都顛覆了傳統流行歌曲對於男聲、女聲乃至於男女對唱的想像。

 

必須要說這場演唱會的攝影、燈光及舞台編排規格之高,看著大螢幕根本就像是剪接過的MV一樣精緻。「」的空中牢籠,「水仙花之死」落下的火光,「作為怪物」的群戲都相當令人驚豔;而且看了演唱會才知道,青峰官方YouTube頻道那些高雄演唱會片段裡看似隨興的走位與動作,其實都經過精心編排的啊。

 

青峰總習慣在最低落的時候寫快歌,例如(號稱最後兩首歌但想當然爾不是最後兩首歌的)「蜂鳥」和「太空船」。青峰連寫勵志歌曲都能不落俗套,讓人聽了心情好;尤其是「太空船」採用古老電玩的midi音色,將電玩裡的死亡、復活、過關等概念融入歌曲中,讓人會心一笑。

 

安可曲第一首是青峰人生第一首創作「」,當年的編曲者王希文在20年後重新編了曲,也現場上台幫忙伴奏。演唱會前在預習歌曲時就發現新版間奏和尾奏融入了附中校歌幾個音節,但YouTube下方居然沒人留言,於是就忍不住留言了。結果青峰居然在第一天提到這件事,說演唱會前一天才有人發現這個巧思;可惜我不在現場,不然應該會虛榮心膨脹到爆炸吧!

 

說可惜其實也沒那麼可惜,畢竟第二場的大爆點還在後面。青峰煞有其事地邀阿龔上台,一陣瞎聊後阿龔隨意彈了「當我們一起走過」讓青峰唱,燈暗了又亮之後居然是蘇打綠全員合體!我其實稱不上是蘇打綠的歌迷,但在青峰單飛歷經的風風雨雨之後,看到六個人一起站在舞台上還是相當感動啊。六人相聚自然免不了一番垃圾話,但從那些垃圾話中可以感受到團員們的全力支持,以及青峰在團員之間的安定感。

 

蘇打綠以小威寫的新歌「Tomorrow will be fine 」正式宣告回歸,不過青峰唱完後也不甘示弱地催促這些前輩嘉賓趕快下台,且不忘提醒觀眾今天是誰的場子。「歌頌者」是青峰單飛後的真實心聲,他在台上唱得激動,觀眾在台下也聽得動容。謝謝吳青峰,謝謝你堅持唱了那麼久,讓我有機會在多年後開始學著欣賞你的音樂。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大家站著和戶外

#想見你
#防雷線下有一點雷 

 

想見你 

 

避免被爆雷的最好方式就是先飛快看完它。如同很多人說的,看這部真的要先撐過差強人意的前兩集;懷舊氛圍在近年的台劇裡稱不上新意,配角和主角的演技差異太大,劇情安排也有些刻意,到了第三集進入奇幻設定之後才漸入佳境。倒不是它的奇幻設定多麼新穎或不可思議,而是敘事能力相當高超,多線時空穿越卻不顯紊亂難懂,反而讓人物情感在穿梭的時空裡更加真摯動人。劇中涵蓋了許多戲劇元素(奇幻、懸疑、推理、純愛、校園),不少議題也自然融入其中。後半段高潮不斷,最後一集相當感人;結局如同編劇在映後座談所說的,應該不會有更好的結局了。

 

===================================
我是防雷線,許光漢帥到天理難容啊啊啊
===================================

 

柯佳嬿的演戲經驗不用多說,後半段的演技發揮得很好。不過前半段比較大的問題在於穿越後的黃雨萱和前兩集的黃雨萱實在不像是同一個人,而且和陳韻如本人之間的反差也是到了後半段才比較明顯。當然可以解釋為黃雨萱前兩集因為痛失摯愛還走不出來,但是應該還是可以有其他方式讓觀眾在前兩集知道黃雨萱原本是什麼樣的人;而且如果男友過世了兩年她還如此失魂落魄,很難想像她一回到過去就突然恢復正常,一點難過的跡象都不剩。這也是前半段讓我有點出戲的主因之一。

 

相較之下,許光漢在戲裡不但帥到天理難容,把李子維不同階段的成熟度及滄桑感演得生動又有層次,王詮勝的一小段戲也令人驚豔。我覺得他的喜劇節奏拿捏得比柯佳嬿還要好,甚至哭戲也不惶多讓;個人覺得他應該有機會入圍金鐘獎,也是後勢看漲的新生代演員。至於施柏宇,可能因為跟他對戲的是等級高出一截的許光漢和柯佳嬿,對比之下顯得他的表情、肢體和口條都有點太僵硬,而且角色又不太討喜;接演這個角色我覺得有點太難為他了。

 

劇中重覆運用的元素裡,我最喜歡的不是伍佰的LAST DANCE(老實說聽了太多次有點膩),而是「生日」。黃雨萱搭乘電梯看著男友逐年替她慶生是前兩集最精彩的畫面,王詮勝(李子維)對於第三個願望不說出口的詮釋方式相當有創意;連最後的彩蛋都扣合生日這個元素。最後幾集真是好看又好哭,尤其是讓觀眾跟著黃雨萱一同驚覺,過去我們有多麼忽略陳韻如本人的心情。很高興編劇沒有把陳韻如寫死,令人揪心的主線戀情也有了開放性結局,結尾的騎車畫面很美而且很療癒;謝謝編劇對這齣戲的愛以及溫柔相待。

 

#然後為什麼會有凜月啦哈哈哈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微笑中、戶外和特寫

#梵谷
#在永恆之門
#AtEternitysGate
#私心想放張梵谷開心的照片

 

梵谷:在永恆之門 (At Eternity's Gate)

 

補完去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入圍名單的最後一部,主要也是為今年的荷蘭之旅做點功課。很慶幸自己先看過《梵谷:星夜之謎》,對梵谷的生平有初步了解;否則如果對梵谷的事一無所知,肯定會看得一頭霧水甚至不耐。抑鬱不得志的他,不但社交能力逐漸喪失,精神狀況也日益惡化;那些晃動的鏡頭、耳際的囈語、失焦的畫面、時序的切換會讓觀眾感到不舒服,但那或許就是精神疾病患者的某些感受。

 

在那個年代,精神疾病患者與罪犯的處境及受到的社會觀感沒什麼兩樣。當代人把他視作怪異且危險的存在,後見之明的我們卻在電影中看到了他奮力活著的身影。當旁人不明白他為什麼要畫花,為什麼要畫大自然,他卻看見了風景與事物的永恆,並且用他的畫筆來記錄那些永恆。

 

他與高更雖然一見如故,但兩人對於繪畫的主題、本質、手法,對於自然、對於永恆、對於藝術家使命的想法皆有所不同;面對田園風光的那段辯論十分有趣。同樣值得觀眾玩味的還有梵谷與神父的對話,他對於自己的異於常人自有詮釋,世俗標準的古怪是上帝的恩賜,無人問津的畫作則是他留給後人的珍寶。我們不確定梵谷本人是否如同電影中那般豁達,但他確實把他心目中的永恆給記錄了下來,造福了千千萬萬當時尚未出生的後人。至於他的死亡真相或是素描本真偽,就留給他人去爭辯吧。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06 Thu 2020 13:28
  • 1917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戶外

 

#1917
#防雷線下有雷

 

1917

  

這是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入圍名單裡我最晚看的一部,之前看到同溫層紛紛將它列為最佳影片心裡頗有微詞,心想其他部明明也很好看,你最好真的有這麼厲害喔!結果有,真的有,看完《1917》的當下我在戲院超級激動,怎麼有這麼好看的電影!

 

曾經讓我這麼激動的電影不超過五部,而且都是因為劇情本身;畢竟我一向重視劇情遠大於技術,以技術超群著稱的電影通常無法吸引我。而《1917》光看Wiki的文字劇情敘述其實稱不上精采絕倫,但攝影和場景調度所構成的畫面敘事完全說服了我,兩小時的電影長度絕無冷場。關鍵在於它並非單純炫技,所有電影技術都是為了讓觀眾更沉浸於劇情中,跟隨著主角經歷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之旅。說了半天,這部電影的好實在很難用文字形容。所以就去看吧,而且一定要進戲院看,才能領略這部電影帶來的感動。
 

===================================
我是防雷線,這部神作無疑(蓋章)
===================================

 

曾被《天上再見》一鏡到底的開頭給驚豔到,因此對於戰爭片中一鏡到底的期待差不多就是那樣。然而《1917》從主角爬出壕溝進入無人區的那一刻起,便來到了一個新境界;從頭到尾的一鏡到底拍攝方式讓觀眾隨著主角身歷其境,而且運鏡方式極富變化,讓觀眾在前方、後方、側面、遠眺、360度環繞等不同視角之間轉換,讓觀影的感受更為豐富。劇中敵方撤退與否仍不確定的情境下,更讓人全程沉浸於緊張感之中。

 

整部電影中主角的移動距離相當遼闊,從壕溝、泥濘、房屋、車輛、斷橋、火光、河水、廢墟、森林到軍營,每個場景都毫無重復。而且這些場景還要無痕融入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當中,鏡頭移動、演員對白、身體節奏、外在事件的發生節奏必須貼合得天衣無縫,甚至連天候與自然光等因素都要考量進去;許多鏡頭都讓人驚呼怎麼拍出來的,非常考驗美術、攝影、演員、後製人員的功力與導演調度,也不得不佩服整個電影團隊的協調性與默契。

 

更難得的是電影同時維持了高度的美感,好多畫面美到可以截成電影海報。片中最美的畫面當屬信號彈的火光下,整個廢墟的光影變化;以及主角背對鏡頭,面對整個燃燒的教堂。燃燒當然還有在令人喘不過氣的水中漂流後,櫻花落下與浮屍形成的強烈對比。爬上戰壕的狂奔在熱血之餘不忘動態美感,最後一幕與第一幕的前後呼應更是讓人渾身雞皮疙瘩。

 

很高興去年度有《1917》和《兔嘲男孩》兩部分別以一戰與二戰為背景的戰爭片,二者皆以獨特的視角與風格,溫柔地呈現戰爭的殘酷無情。欣賞完電影後不妨花點時間,重溫那些逐漸被遺忘的戰爭歷史;當然也別忘了上網觀看幕後花絮,看看幕後團隊投注了多少心力,來完成如此出色的作品。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4 個人、大家站著

#性愛自修室
#SexEducation
#防雷線下有雷

 

性愛自修室(Sex Education)第二季

 

和第一季一樣好看到不可思議,各種性與性別相關的經驗與感受依然能夠被自然地討論和呈現。集體慮病以及性病汙名顯示了性教育缺乏的後果,各種對於性愛的癖好與擔憂說明了性伴侶溝通的重要性;性騷擾的片段處理尤其用心,無性戀、泛性戀、雙性戀的介紹也不著痕跡地融入劇情。此外第二季還帶到了蕩婦羞辱、男性陽剛焦慮、中年死床、女性性快感/自慰、肛交、指交、更年期、女性培力、助人者也需要求助等議題,內容非常豐富。

 

這部劇最突出的地方在於編劇功力,完全沒有因為探討了這麼多議題,而犧牲劇情的順暢度。各個故事線的穿插依舊高明,無論舊角或新角的形象都鮮明立體,親情、友情及愛情呈現得真摯而不造作,各種曖昧不清、分分合合的狀態也都處理得合情合理,可以說是從第一集精采到最後一集。另外這部戲也有意讓女性或有色人種飾演高官或有智慧的角色,可能有人認為太政治正確,但我卻覺得還是需要多一點這種影視作品來鼓勵弱勢族群,讓他們知道自己也是有無限可能性的。

 

===================================
我是防雷線,開工第二天好想睡
===================================

 

我特別喜歡其中幾條故事線。大智若愚的Aimee從第一季起就是我大愛的角色,好愛她平時呆呆的,卻能一語道破別人的盲點,以及她對Maeve一路上的暖心支持。這季遭受性騷擾後的情緒隔絕好真實也好令人心疼,最後連結到世代女性共通的ME, TOO遭遇及集體培力非常有感,最後一起搭巴士的橋段好感人喔。

 

我也喜歡Adam的媽媽Groff的故事線,她在第一季沒什麼戲份,第二季則成功傳達出了中年熟女對於性愛及親密感的需求;最後她能鼓起勇氣坦承自我、提出離婚、找朋友喝酒談心、盡興跳舞,真的很為她開心。

 

Jackson和Viv應該是本季最用心處理的感情線,很喜歡這兩個角色碰撞出的火花,起初各自心有所屬,但逐漸發現對方所帶給自己的化學變化;兩人最後仍維持朋友關係的安排非常棒,希望這條線到了第三季繼續好好發展。至於Jackson和雙親的互動從第一季看到第二季其實有點令人疲乏,幸好最後的結果算是動人。

 

Eric的感情線沒有Jackson線那麼討喜,但卻相當真實。一邊是天菜外型,大方展現對自己的喜愛,甚至願意為了自己嘗試不同事物,但自己在他面前卻顯得拘謹客氣;另一邊則是長期壓抑情感,連話都不能好好說,更甭提確認心意,然而雙方卻有莫名的默契與電流。我喜歡Adam脆弱地說出「我很害怕」,或是聽到Ola把他當朋友時把她抱起來轉時的萌樣;但最後的大告白有點刻意我反倒不太愛。一方面是我也滿喜歡Eric這個角色,因此看到他的感情被這樣安排有點心疼;第三季拜託Adam請善待他好嗎!

 

主角Otis最大的成長應該是在於和父母的互動,很高興他終於搞清楚自己的問題來自於父親,和母親也達成一定程度的和解;母親Jean也不像第一季那樣煩人,不但真心替學生解決問題,觀眾也更能理解她的焦慮與過度關懷其來有自。Maeve也是我既喜愛又心疼的角色,編劇對她也真是夠殘忍的。不過我沒有像某些人那麼恨Issac,畢竟他的所做所為其實滿符合人性和其處境的;Otis還在成長的路上(其實Maeve也是),等他變得更成熟、更懂得珍惜、更理解自我,我相信編劇會讓他和Maeve一起的。至於Ola被安排為雙性戀有點像是為了讓Otis回到Maeve身邊的刻意舖陳,但她和Lily這兩個角色是女同志

(Ola是泛性戀) 實在是太合情合理了,完全沒有難以接受的問題。

 

這部對我來說也有很多自我投射,不少片段都是我曾經發生或害怕發生的事情;看完似乎是經歷了一場性愛心理治療。期待第三季能夠繼續以開放而坦然的態度探討性的更多面向,並維持戲中豐富而自然的情感。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然後我們跳了舞
#AndThenWeDanced
#第一句之後有雷

 

然後我們跳了舞(And Then We Danced)

 

運鏡出色、配樂富異國韻味的酸甜小品,雖然帶到的性別及國族議題一點也不小。帥氣精瘦的少年追逐舞蹈夢想的同時,禁忌的愛戀也悄然萌發。目光的流連向觀眾洩露了心事,喜上眉梢的神情與舉動讓人忍不住跟著甜笑;雙人舞的節奏配合與肢體默契彷彿比親密行為更親密,無法明說的情愫就在那些欲言又止與眼神試探中愈釀愈醇。

 

然而喬治亞的性別意識仍未抬頭,男人跳傳統舞不夠陽剛會被嫌棄,女人一旦懷孕就必須奉子成婚;更別說兩個男生搞在一起多麼天理不容了。於是戀情來得快去得更急,就連舞蹈的夢想也隨之破滅,加上貧苦的家庭生活,主角的世界彷彿天崩地裂。

 

幸好閨蜜仍給予溫柔的理解,無心闖入的同儕社群讓他能夠隨心所欲,恣意舞動。後段婚禮兩個一鏡到底的長鏡頭精采極了,誰能想到最感人熱淚的擁抱居然來自於反差最大的角色呢?結尾的舞蹈加入了本色,剛柔並濟的肢體語言美不勝收;那與甄選無關,而是對這個無法理解自己的世界最溫柔、最真摯的反抗。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大家站著、摩天大樓、天空和戶外

 

#熱帶雨
#防雷線下有雷

 

熱帶雨

 

很壓抑的一部電影,如同悶熱潮濕的雨天一般壓抑,壓抑到電影要傳達什麼似乎都讓人覺得模模糊糊;也許它要呈現的就是壓抑本身吧。

 

===================================
我是防雷線,年假快要結束了嗚嗚
===================================

 

亟欲懷孕的女老師,面對身心靈都已離家的丈夫,她只能獨自一人默默努力;唯一將一切看在眼裡的公公又中途離席,乖巧聽話、認真向學(又帥氣)的男學生似乎便成了唯一的出口。對於生育的渴望、對於婚姻生活的無力感、對於學生的複雜情緒全都在那些沒有言語的畫面中傳達出來,也象徵著她是多麼習慣於壓抑。她在那場床戲的表情相當複雜,渴望懷孕、抒發寂寞、懷抱罪惡感、享受親密感、甚至可能帶著報復心;「愛」在其中佔了多少比率呢?觀眾無從得知,我個人是看不出有太多的愛在裡面。

 

相較於少男愛戀的熾熱及不顧一切,熟女教師對於社會道德規範的顧慮無可厚非;於是少男在傾盆大雨中哭訴心痛時,女老師只能告知他會習慣的。是啊,分手是真的很痛,至於會不會習慣倒是很難說。最後女老師結束婚姻,暫停工作,帶著身孕回到老家;少數的陽光鏡頭算是電影給予觀眾的最後一絲撫慰吧。整體來說我喜歡這部片的氛圍,但敘事當中許多的留白需要靠觀眾腦補還是令我不太習慣;不過我願意為了許家樂的背部全裸戲讓史萊哲林…我是說陳哲藝加50分,男同志的喜好就是這麼樸實無華而枯燥。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