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
#防雷線下有雷
1917
這是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入圍名單裡我最晚看的一部,之前看到同溫層紛紛將它列為最佳影片心裡頗有微詞,心想其他部明明也很好看,你最好真的有這麼厲害喔!結果有,真的有,看完《1917》的當下我在戲院超級激動,怎麼有這麼好看的電影!
曾經讓我這麼激動的電影不超過五部,而且都是因為劇情本身;畢竟我一向重視劇情遠大於技術,以技術超群著稱的電影通常無法吸引我。而《1917》光看Wiki的文字劇情敘述其實稱不上精采絕倫,但攝影和場景調度所構成的畫面敘事完全說服了我,兩小時的電影長度絕無冷場。關鍵在於它並非單純炫技,所有電影技術都是為了讓觀眾更沉浸於劇情中,跟隨著主角經歷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之旅。說了半天,這部電影的好實在很難用文字形容。所以就去看吧,而且一定要進戲院看,才能領略這部電影帶來的感動。
===================================
我是防雷線,這部神作無疑(蓋章)
===================================
曾被《天上再見》一鏡到底的開頭給驚豔到,因此對於戰爭片中一鏡到底的期待差不多就是那樣。然而《1917》從主角爬出壕溝進入無人區的那一刻起,便來到了一個新境界;從頭到尾的一鏡到底拍攝方式讓觀眾隨著主角身歷其境,而且運鏡方式極富變化,讓觀眾在前方、後方、側面、遠眺、360度環繞等不同視角之間轉換,讓觀影的感受更為豐富。劇中敵方撤退與否仍不確定的情境下,更讓人全程沉浸於緊張感之中。
整部電影中主角的移動距離相當遼闊,從壕溝、泥濘、房屋、車輛、斷橋、火光、河水、廢墟、森林到軍營,每個場景都毫無重復。而且這些場景還要無痕融入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當中,鏡頭移動、演員對白、身體節奏、外在事件的發生節奏必須貼合得天衣無縫,甚至連天候與自然光等因素都要考量進去;許多鏡頭都讓人驚呼怎麼拍出來的,非常考驗美術、攝影、演員、後製人員的功力與導演調度,也不得不佩服整個電影團隊的協調性與默契。
更難得的是電影同時維持了高度的美感,好多畫面美到可以截成電影海報。片中最美的畫面當屬信號彈的火光下,整個廢墟的光影變化;以及主角背對鏡頭,面對整個燃燒的教堂。燃燒當然還有在令人喘不過氣的水中漂流後,櫻花落下與浮屍形成的強烈對比。爬上戰壕的狂奔在熱血之餘不忘動態美感,最後一幕與第一幕的前後呼應更是讓人渾身雞皮疙瘩。
很高興去年度有《1917》和《兔嘲男孩》兩部分別以一戰與二戰為背景的戰爭片,二者皆以獨特的視角與風格,溫柔地呈現戰爭的殘酷無情。欣賞完電影後不妨花點時間,重溫那些逐漸被遺忘的戰爭歷史;當然也別忘了上網觀看幕後花絮,看看幕後團隊投注了多少心力,來完成如此出色的作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