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裡可能有4 個人、大家站著

#性愛自修室
#SexEducation
#防雷線下有雷

 

性愛自修室(Sex Education)第二季

 

和第一季一樣好看到不可思議,各種性與性別相關的經驗與感受依然能夠被自然地討論和呈現。集體慮病以及性病汙名顯示了性教育缺乏的後果,各種對於性愛的癖好與擔憂說明了性伴侶溝通的重要性;性騷擾的片段處理尤其用心,無性戀、泛性戀、雙性戀的介紹也不著痕跡地融入劇情。此外第二季還帶到了蕩婦羞辱、男性陽剛焦慮、中年死床、女性性快感/自慰、肛交、指交、更年期、女性培力、助人者也需要求助等議題,內容非常豐富。

 

這部劇最突出的地方在於編劇功力,完全沒有因為探討了這麼多議題,而犧牲劇情的順暢度。各個故事線的穿插依舊高明,無論舊角或新角的形象都鮮明立體,親情、友情及愛情呈現得真摯而不造作,各種曖昧不清、分分合合的狀態也都處理得合情合理,可以說是從第一集精采到最後一集。另外這部戲也有意讓女性或有色人種飾演高官或有智慧的角色,可能有人認為太政治正確,但我卻覺得還是需要多一點這種影視作品來鼓勵弱勢族群,讓他們知道自己也是有無限可能性的。

 

===================================
我是防雷線,開工第二天好想睡
===================================

 

我特別喜歡其中幾條故事線。大智若愚的Aimee從第一季起就是我大愛的角色,好愛她平時呆呆的,卻能一語道破別人的盲點,以及她對Maeve一路上的暖心支持。這季遭受性騷擾後的情緒隔絕好真實也好令人心疼,最後連結到世代女性共通的ME, TOO遭遇及集體培力非常有感,最後一起搭巴士的橋段好感人喔。

 

我也喜歡Adam的媽媽Groff的故事線,她在第一季沒什麼戲份,第二季則成功傳達出了中年熟女對於性愛及親密感的需求;最後她能鼓起勇氣坦承自我、提出離婚、找朋友喝酒談心、盡興跳舞,真的很為她開心。

 

Jackson和Viv應該是本季最用心處理的感情線,很喜歡這兩個角色碰撞出的火花,起初各自心有所屬,但逐漸發現對方所帶給自己的化學變化;兩人最後仍維持朋友關係的安排非常棒,希望這條線到了第三季繼續好好發展。至於Jackson和雙親的互動從第一季看到第二季其實有點令人疲乏,幸好最後的結果算是動人。

 

Eric的感情線沒有Jackson線那麼討喜,但卻相當真實。一邊是天菜外型,大方展現對自己的喜愛,甚至願意為了自己嘗試不同事物,但自己在他面前卻顯得拘謹客氣;另一邊則是長期壓抑情感,連話都不能好好說,更甭提確認心意,然而雙方卻有莫名的默契與電流。我喜歡Adam脆弱地說出「我很害怕」,或是聽到Ola把他當朋友時把她抱起來轉時的萌樣;但最後的大告白有點刻意我反倒不太愛。一方面是我也滿喜歡Eric這個角色,因此看到他的感情被這樣安排有點心疼;第三季拜託Adam請善待他好嗎!

 

主角Otis最大的成長應該是在於和父母的互動,很高興他終於搞清楚自己的問題來自於父親,和母親也達成一定程度的和解;母親Jean也不像第一季那樣煩人,不但真心替學生解決問題,觀眾也更能理解她的焦慮與過度關懷其來有自。Maeve也是我既喜愛又心疼的角色,編劇對她也真是夠殘忍的。不過我沒有像某些人那麼恨Issac,畢竟他的所做所為其實滿符合人性和其處境的;Otis還在成長的路上(其實Maeve也是),等他變得更成熟、更懂得珍惜、更理解自我,我相信編劇會讓他和Maeve一起的。至於Ola被安排為雙性戀有點像是為了讓Otis回到Maeve身邊的刻意舖陳,但她和Lily這兩個角色是女同志

(Ola是泛性戀) 實在是太合情合理了,完全沒有難以接受的問題。

 

這部對我來說也有很多自我投射,不少片段都是我曾經發生或害怕發生的事情;看完似乎是經歷了一場性愛心理治療。期待第三季能夠繼續以開放而坦然的態度探討性的更多面向,並維持戲中豐富而自然的情感。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然後我們跳了舞
#AndThenWeDanced
#第一句之後有雷

 

然後我們跳了舞(And Then We Danced)

 

運鏡出色、配樂富異國韻味的酸甜小品,雖然帶到的性別及國族議題一點也不小。帥氣精瘦的少年追逐舞蹈夢想的同時,禁忌的愛戀也悄然萌發。目光的流連向觀眾洩露了心事,喜上眉梢的神情與舉動讓人忍不住跟著甜笑;雙人舞的節奏配合與肢體默契彷彿比親密行為更親密,無法明說的情愫就在那些欲言又止與眼神試探中愈釀愈醇。

 

然而喬治亞的性別意識仍未抬頭,男人跳傳統舞不夠陽剛會被嫌棄,女人一旦懷孕就必須奉子成婚;更別說兩個男生搞在一起多麼天理不容了。於是戀情來得快去得更急,就連舞蹈的夢想也隨之破滅,加上貧苦的家庭生活,主角的世界彷彿天崩地裂。

 

幸好閨蜜仍給予溫柔的理解,無心闖入的同儕社群讓他能夠隨心所欲,恣意舞動。後段婚禮兩個一鏡到底的長鏡頭精采極了,誰能想到最感人熱淚的擁抱居然來自於反差最大的角色呢?結尾的舞蹈加入了本色,剛柔並濟的肢體語言美不勝收;那與甄選無關,而是對這個無法理解自己的世界最溫柔、最真摯的反抗。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大家站著、摩天大樓、天空和戶外

 

#熱帶雨
#防雷線下有雷

 

熱帶雨

 

很壓抑的一部電影,如同悶熱潮濕的雨天一般壓抑,壓抑到電影要傳達什麼似乎都讓人覺得模模糊糊;也許它要呈現的就是壓抑本身吧。

 

===================================
我是防雷線,年假快要結束了嗚嗚
===================================

 

亟欲懷孕的女老師,面對身心靈都已離家的丈夫,她只能獨自一人默默努力;唯一將一切看在眼裡的公公又中途離席,乖巧聽話、認真向學(又帥氣)的男學生似乎便成了唯一的出口。對於生育的渴望、對於婚姻生活的無力感、對於學生的複雜情緒全都在那些沒有言語的畫面中傳達出來,也象徵著她是多麼習慣於壓抑。她在那場床戲的表情相當複雜,渴望懷孕、抒發寂寞、懷抱罪惡感、享受親密感、甚至可能帶著報復心;「愛」在其中佔了多少比率呢?觀眾無從得知,我個人是看不出有太多的愛在裡面。

 

相較於少男愛戀的熾熱及不顧一切,熟女教師對於社會道德規範的顧慮無可厚非;於是少男在傾盆大雨中哭訴心痛時,女老師只能告知他會習慣的。是啊,分手是真的很痛,至於會不會習慣倒是很難說。最後女老師結束婚姻,暫停工作,帶著身孕回到老家;少數的陽光鏡頭算是電影給予觀眾的最後一絲撫慰吧。整體來說我喜歡這部片的氛圍,但敘事當中許多的留白需要靠觀眾腦補還是令我不太習慣;不過我願意為了許家樂的背部全裸戲讓史萊哲林…我是說陳哲藝加50分,男同志的喜好就是這麼樸實無華而枯燥。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4 個人、大家站著和帽子

 

#她們
#LittleWomen

 

她們(Little Women)

 

沒看過原著和任何一版電影,所以電影開頭快速的畫面和台詞切換對我來說稍嫌混亂,甚至分不清四姊妹誰是誰、剛才那句話是誰說的;不過一旦進入狀況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了。好像只有那個年代的故事裡才有這麼相親相愛的家庭氛圍,搭配上溫暖的色調與配樂;這種老派溫暖調性的電影還是滿令人懷念的啊。(畢竟我太常看自虐電影了)

 

不過這部電影並非只有溫暖,尤其時序的切換讓觀眾感受到和樂融融的同時,也摻雜了成長的甜美與苦澀。這個故事的最大看點在於不同的女性成長樣貌,Meg實現了婚姻憧憬,卻必須忍受物質欲望的不滿足;Beth則在生命逝去之際仍不忘姊姊們的夢想。Amy和Jo是最立體也最有發揮空間的角色,兩人彷彿競爭了一輩子,也都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拉扯;很高興故事最終都給了兩人好結局。Saoirse Ronan和Florence Pugh的表現都十分搶眼,成功演出這兩個角色的精髓;而Emma Watson和Timothée居然可以被拍得美成這樣,實在太驚人。

 

Amy長大後和Laurie的幾場對手戲非常精采,她務實地面對夢想的幻滅及女性所受到的社會期待,和真愛重逢時也不亢不卑地把握了機會。Jo無論在寫作或人生上都亟欲和傳統的婚家想像及男女分野對抗,卻也難掩自身的孤單寂寞。她最終依照Beth的遺願寫出姊妹的故事,並且和出版社談好條件成功出書;至於結婚與否則留給了觀眾想像空間。這樣的結尾改編實在棒極了,讓她憑藉著自己的才華,證明了結婚不必然是女性人生的全部整體而言這部電影忠實地保留了原著的精神與氛圍,但又走出了一條符合時代的新道路,我很喜歡。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我們的7日戰爭
#ぼくらの7日間戦争
#SevenDaysWar

 

 

我們的7日戰爭(ぼくらの7 日間戦争/Seven Days War)

 

開頭的角色設定及劇情走向像是老套的日本青春故事+小鬼當家,而且動機有些中二;相較之下我比較喜歡1988真人版反抗權威的動機(雖然沒有機會看過)。不過中後段的發展的確做出新意,也有加入這個世代特有的元素。小孩和大人對立的主題設定很棒,但「成為優秀的大人就是要服從」這個概念講得有點太白也太刻意,稍嫌可惜。這部片我最喜歡的還是成功呈現出那種青少年特有的熱血、執拗、敏感、反抗、不考慮後果、敢於敞開心胸、容易受傷但也容易痊癒,也就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丟失的那些特質;最後的高潮戲還是滿令人感動的。另外感情線的發展也很有新,不落俗套。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在黑暗中漫舞
#DancerInTheDark

 

在黑暗中漫舞(Dancer in the Dark) 20週年數位修復版

 

充滿異色感的一部電影。整體看來是部劇情片,某些運鏡又像是紀錄片;一旦眾人開始唱歌跳舞,你又會意識到這是部歌舞片。然而不同於一般歌舞片,它並未刻意追求劇情與歌舞的連貫性,而有明顯的切換過程,讓觀眾明瞭這些歌舞皆來自於主角的想像。

 

劇中主角著迷於歌舞片,在日常生活中聽到聲響便能隨之起舞,尤其在面臨重大打擊時更需要進入幻想中的歌舞情境,是她悲慘人生的唯一救贖。因此每段歌舞縱然輕快,氛圍卻都相當詭譎;然而她在其中卻自信滿滿,神采飛揚。這有點像多重人格理論,都是為了抵禦外在惡劣處境所發展出來的內在機制。

 

過度倚賴這種虛幻的自信,對於她的處境並沒有幫助。她不願向朋友或同事承認自己喪失視力,寧可摸黑工作或走路,將其他人的好意拒於門外,因而失去工作。更糟的是唯一知情她眼盲狀態的人卻又抵擋不住金錢的誘惑,最後引發一連串的悲劇。她其實如自己所說的並不夠堅強,卻又被環境逼得太過堅強;觀看過程中其實很不捨,但誰又忍心苛責她呢?

 

最後的結局沉重到令人不忍直視。次等社經地位的她難獲司法信任當然是值得探討的議題,然而她為了治好兒子的眼睛而甘願犧牲性命這點同樣教人難受。除了邏輯上她到現在才完全失明,兒子的眼疾應該還有至少十幾年可以想辦法之外,兒子真的希望母親為了自己的視力而放棄性命嗎?他這一生將揹負著什麼樣的包袱?很顯然她沒有和兒子討論過這件事情,並不清楚他的想法如何。當然她個人的選擇理應尊重,但以觀眾的角度來看,那樣的母愛實在太沉重。

 

不得不說這部片子實在感染力十足,在藝術性和觀賞性之間取得了強大的平衡。我想我再過十年還是會記得碧玉演的這位主角(雖然我看到一半才發現她就是碧玉,我實在跟她太不熟了),記得她那動人的演技與不凡的歌聲;記得她有多愛看歌舞片,因為裡面只會有好事發生;記得她會在最後一首歌之前逃離戲院,好讓電影持續下去,正如同她提早離開了人生,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隻手探險
#ILostMyBody

 

隻手探險(I Lost My Body)

 

詭異又迷人的奧斯卡入圍動畫,明明主角只有一隻斷手,卻莫名抓住觀眾的眼睛。斷手的探險歷程運鏡非常出色,許多場景的驚險刺激度不輸冒險動作電影。我也喜歡斷手跟各種人物、生物、交通工具、物體、城市面貌交會時那些淡淡的際遇與情感,可惜中段主線轉換時,斷手的劇情變得有些零碎。

 

另一條主線則有著老派愛情電影的浪漫與惆悵,一路舖陳下來讓觀眾的感受在最後30分鐘迸發。隨著過去的故事逐漸揭露,雙線故事合而為一;當意識到接下來的發展時真的好想放聲大叫,實在是很心酸很不捨啊。最後透過錄音帶隔空相望同樣老派地迷人,開放性的結局餘韻十足;也許我們無法改變命運,但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方向,然後盲目地往前走。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4 個人

 

#兔嘲男孩
#JojoRabbit

 

兔嘲男孩(Jojo Rabbit)

 

好看到驚人。以二戰為主題的電影多不勝數,本片從一個篤信納粹的德國男孩視角出發,並且以荒謬卻貼近人心的手法呈現。戰爭的殘酷在荒謬氛圍當中表露無遺,觀眾不斷笑出聲之餘,也會想到那些笑點背後的脈絡有多麼悲傷。但戰爭有多殘酷、多荒唐,人類追求愛與自由的心就有多真摯、多純粹;後半段並不煽情,但足以令人淚流滿面。

 

納粹是上個世紀的共同傷痛,直到這個世紀才逐漸有電影以荒謬、甚至萌化的方式去處理這個議題。對於希特勒的崇敬與少年的純真共存於同一個10歲男孩Jojo身上絲毫不顯突兀,幻想中的希特勒形象、煞有其事的口號、披頭四的德文歌詞搭配致敬手勢看似好笑,卻當時的納粹追隨者想必也是抱持著這種純真而狂熱的心態吧。

 

主角與猶太女孩的互動是本片主軸。10歲男孩的價值觀尚未僵化,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質問與接觸,男孩發現猶太人頭上既沒有長角(這不只是笑點,曾經真的有不少人這樣認知,甚至米開朗基羅也製作過頭上長角的摩西像),睡覺時也不會像蝙蝠倒掛;而且居然還滿吸引人的(?)。他對於猶太人的認知轉變可以套用在任何少數族群或是陌生事物,因未知而帶來的恐懼與排斥需要透過理解才有機會逐漸消散。

 

我好喜歡母親這個角色,她既堅強又溫柔,為了理念而不顧危險執行任務,同時又用最溫暖的方式教導Jojo理解這個世界。分飾兩角與兒子對話、共舞的橋段不但意謂著對丈夫的思念,對兒子的疼愛,更代表著對自由的享望。(Scarlett Johansson 2019年的表現實在太突出了)紅鞋出現在身邊的那幕實在揪心,暗罵導演殘忍的同時也不禁想到,戰爭就是那麼殘酷啊。另一個關鍵配角K上校看似搞笑,但卻救了Jojo兩次(兩段都非常精采,蓋世太保的橋段諷刺之餘卻壓迫感十足,結尾那段則非常揪心);片中暗示了他的同志傾向,也許他私自希望沒有納粹的世界可以少一點迫害吧,無論是對於同志或猶太人。其他配角也都賣力搞笑,但笑點背後盡是殘酷與悲傷。

 

飾演Jojo的Roman Griffin Davis居然是首次演戲(飾演Yorki的小演員也是,他實在太療癒了),把這個過度認真的男孩飾演得既討喜又令人心疼。他一心想加入納粹,然而不忍殺兔子仍透露他的善良本質;猶太女孩讓他的思想逐漸轉變,接踵而來的打擊讓他彷彿一夜長大,他要學會的不只是綁鞋帶,還包括如何面對人生,面對這個家,面對自己的心意。片尾的舞蹈象徵著他們和這個世界一起重獲自由,當然傷痛需要時間平復,不過經歷這一切之後,相信他可以如同幻想中的希特勒所說的,像兔子一樣勇敢、敏捷、堅強地活著;而經歷過各種天災人禍的我們一定也可以。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3 個人、大家站著

 

#重磅腥聞
#Bombshell

 

重磅腥聞(Bombshell)

 

前半段的資訊很滿,節奏很快,部分劇情的敘事方式有些混亂,一時間會有點跟不上;但一旦進入狀況,精采程度便直線上升。事件本身的規模及影響力之大的確令人咋舌,Roger Ailes的行徑看似難以想像,但從片中可以看出在福斯那樣的保守氛圍及權力結構下,要站出來公開承認ME,TOO有多麼困難;而他正是仗勢於此,才敢如此大膽妄為。

 

本片最突出的地方在於各個女性角色的描繪。Gretchen Carlson是揭露醜聞的第一人,如果不是她的勇敢以及深謀遠慮,真相很可能會跟著Ailes一同進棺材,永不見天日。Megyn Kelly事業如日中天,在工作領域與Ailes牽扯最深,因此心路歷程也最為複雜,等到收集足夠資訊、並衡量各種情勢後才決定挺身而出。Margot Robbie飾演的虛構角色代表著所有受害者的共同經歷,後半段的舖陳稍嫌跳躍有點可惜,不過幾場關鍵戲都相當有張力,尤其三個女人在電梯裡各懷心事的戲碼拍得真好。另外像Ailes妻子的必須相信、女性擁護者的死忠虔誠、女同志員工的被迫低調,都像是整個父權社會裡不同類型女性的縮影。

 

最終女權彷彿獲得勝利,然而福斯給予這些性騷擾犯的離職金超過賠償金,不難看出Ailes等人的免職其實也是權力鬥爭底下的結果。福斯事件只是起步,在全球保守勢力陸續反撲、政治人物仍然不斷發表厭女言論的的今日,距離真正的性別平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啊。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Legend of 1900」的圖片搜尋結果

 

#海上鋼琴師
#TheLegendOf1900

 

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經典修復版

 

美到令人嘆息的一部電影。主角1900的獨特名字及脫俗氣質皆來自於他離奇的身世,超凡的才華征服了好友、乘客、鋼琴大師的耳朵;然而長期與陸地世界隔絕,導致他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與眾不同,也造就了他的命運走向。由Max的世俗視角來述說故事更添傳奇性,時序交錯的故事線也讓電影多了一絲傷感。

 

主角彈琴技巧有多好從電影中無從得知,但他的彈琴態度著實令人難忘。他不願照著樂譜彈奏,正如同其人生從不按常規;指尖流洩的每個音符都傳達著當下的心境。觀察人群時的俏皮生動,競爭心態下的奮力激昂,隨著鋼琴四處滑翔的悠游自得,初見窗外倩影的心緒悸動;尤其後兩者的攝影真是經典,與鋼琴聲的搭配渾然天成,令人屏息。戲份不多但氣質出眾的女主角居然是去年《莒哈絲的漫長等待》的女主角,難怪如此眼熟。

 

主角於中段與結尾的抉擇皆值得玩味,我一開始也難以理解,但仔細想想,他又何曾要求過其他人理解呢?雖然他從未存在這個世上,但他也許比任何人都更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想要什麼;如果依照世俗眼光,把他的人生歸類為一齣悲劇,可能只會換來一句「去他的悲劇」吧。

 

片尾關於有限與無限的探討很有意思,我想代表觀眾視角的Max名字本身就代表著無限;而1900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彷彿永遠活在他出生的那一年,那艘船上,那個人們熱烈追求美國夢的年代。能在2020年初看到這部名作的經典修復版真是太好了,如同電影台詞所說的,只要有個好故事,就永遠不會被人遺忘。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的圖片搜尋結果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택시운전사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택시운전사)

 

觀影前對於韓國光州事件一無所知,因此看的時候感覺好深刻,原來各國的民主運動都曾經面臨類似處境,軍警在毫無必要性的情況下毆打、甚至屠殺抗議民眾,政府卻可以透過媒體管控,讓許多民眾以為一切都只是少數不法學生與暴民的行徑;而軍警只是為所應為。(是不是很有既視感?)本片很聰明地以一個小人物的視角出發,原本和一般民眾同樣深信政府說法;直到見識過真相、甚至自己也遭遇生命威脅後,聽到別人只能接收新聞裡的虛假資訊反而難以忍受。我想很多人就算沒有相同經歷,應該也有過類似的心路歷程吧。(我就是)

 

韓國電影在關注社會議題的同時總能兼顧精采度,主角的貪小財卻不邪惡的形象十分鮮明,抵達光州的所見所聞及人際互動讓他的心態開始轉變(但某個人講的話實在是立FLAG立得太明顯了QQ);主角決定回到光州的心境轉折那一段演得實在太好了。後半段拍得不算血腥,但仍然相當有震撼力;眾司機出現相挺的場面雖然老哏,但令人感動。我也喜歡最後結尾的平淡處理方式,至於上映後才揭露的真實世界主角際遇,相較之下更令人唏噓,但也更符合現實。

 

本片也突顯了新聞自由的重要性,在眾多新聞真假難辨的現代社會尤其重要;看看中港台三地的新聞自由度差距如何影響著民眾認知就知道了。光州事件多年後終獲平反,但這期間已讓許多人傷痕累累。以古鑑今,我們不能只等待歷史提供真相;如何在事件當下正確辨別資訊,調整認知與價值觀,應該是當代人所要面對的最大課題吧。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繼母與女兒的藍調2020新年SP
#義母と娘のブルース2020年謹賀新年スペシャル

 

繼母與女兒的藍調 2020新年SP(義母と娘のブルース2020年謹賀新年スペシャル)

 

作為2018年少數看完的日劇,我對於本篇的評價相當高,而SP完全沒有讓我失望。整體上依然維持著明亮而輕快的節奏,而且又能巧妙結合第一集的元素與人物特質,包括對於「幸運」、「奇跡」的詮釋。這個劇本實在好極了,完整流暢、概念簡單清楚,各支線到了後半段巧妙融合成為主線;選擇的幾個議題都讓人十分有感,明明不灑狗血卻讓人流了很多眼淚,我太喜歡這個SP了。

 

劇情以亞希子的工作作為開頭,如何在照顧員工和維持營利之間取得平衡,確實是企業經營的難題。失業的亞希子回到女兒家後遇上了另一個難題,過度拘謹的態度用在育兒同樣好笑,不過亞希子居然能將育兒經驗連結自己的職場難題,以及社會育兒環境的不友善,從而找出解決方案,不但幫助企業人力重整,減輕父母育兒壓力,因應社會企業趨勢,還達到了復仇的目的,實在是高招啊。

 

選擇育兒這個主題,也巧妙連結到母女間的情感連結。美雪與亞希子的對話令人聯想到台灣護家盟的論述,父母能夠真心愛著無血緣的孩子嗎?戲裡美雪奇蹟似地完美遺傳了無血緣母親的固執、商業頭腦及說服技能,我想就是最好的答案了;那種奇蹟其實就叫做愛,一種超越血緣的愛。

 

店長在主線當中的戲份不多,但人物特質依然鮮明,還可以看到佐藤健的養眼畫面。至於竹野內豐還有戲份我就夠滿足了,不過這個走向怎麼看都像是有第二季,其實SP已經可以當作完滿的結局了,如果真的要出第二季拜託不要拍爛啊!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火垂るの墓」的圖片搜尋結果

#螢火蟲之墓
#火垂るの墓

 

螢火蟲之墓(火垂るの墓)

 

用一種非常平靜、不帶控訴的方式,描述戰爭的殘酷,以及戰時生命的輕如鴻毛。妹妹的天真無邪與哥哥的早熟懂事皆十分生動,而他們遇上的阿姨和農夫也稱不上壞人,畢竟患難不只見真情,還會見人性;要在克難時期要為了不算熟的親戚或陌生人無私付出,不是那麼容易的吧。

 

可能因為有心理準備,又不是一口氣看完全片,因此沉重感沒有傳聞中那麼嚴重。我最有感覺的三個地方:1. 妹妹講出了那句話,讓哥哥忍不住抱著她痛哭;2. 戰後幾個年輕女生開心地回到家裡,慶幸一切如故;3. 看完電影後網路搜尋到電影海報真相(超震撼)。

 

網路上看到之後的日劇真人版用了不同視角來看待這個故事,是阿姨收養兄妹後發現哥哥以照顧妹妹為理由不事勞動生產,且具有明顯軍國主義思想,姨丈戰死後聲稱這是種光榮理應高興;雙方因而產生嫌隙,兄妹才搬去防空洞住。個人滿喜歡這種設定,比起動畫版更有層次,更突顯戰爭不只奪取人命,也影響人心。人類世界可能很難有真正脫離戰爭威脅的那一天,但即使在暫時和平的年代裡,戰爭的殘酷面還是不能被淡忘,時時提醒還是有必要的。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的圖片搜尋結果

 

#燃燒女子的畫像
#PortraitOfALadyOnFire

 

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宛若CMBYN的女女版,同樣描繪了一段唯美、浪漫而短暫的同性戀情。不過《燃燒女子的畫像》並非臨摹,故事安排及氛圍皆有突出之處,把一對古典女子的相戀呈現得唯美且不落俗套,完全不輸CMBYN。很多鏡頭美如古典畫作一般,尤其幾個爐火旁的鏡頭,根本像是古典油畫的人物忽然講起話來;不知道是否用了什麼濾鏡或後製技術,還是單純運用光影和攝影技巧完成的?

 

不只是畫面美,劇情的安排更是精巧。故事由Marianne受託替未曾謀面的Héloïse繪製肖像畫作為開端,以「敵明我暗」的位置窺視著對方的眼神、表情、耳朵輪廓。而當Marianne主動拆穿真相時,Héloïse主動表達被畫的意願,甚至在被畫時搶回主動權。那真是全劇最精采的一場戲啊,被畫者不但受到凝視也凝視對方,觀察對方細微面部反應的權利亦非畫者所獨佔;主被動互換的瞬間真是反守為攻的最高境界,連我身為gay都不禁被撩得不要不要的。

 

兩位主要演員的外型也幫角色本身加分許多,飾演Marianne的Noémie Merlant擁有英氣逼人的眉毛和鼻樑,而Héloïse的飾演者Adèle Haenel則用小狗般的眼神生動得表現出無辜和倔強(沒想過我會用小狗眼來形容女生)。後來才知道拍攝期間Adèle Haenel和導演Céline Sciamma正在交往中,難怪劇中Adèle眉目流轉間總是如此情感滿溢。

 

然而她們並非活在2020年,再熾熱的愛火也終究要面對保守年代的現實。眼看心愛的人嫁別人固然憤怒,無法決定自己命運的人又何嘗沒有怨恨與悲傷呢?她們爭吵、追趕、相擁而泣;劇情即將脫離前面大半段沒有任何男角的女性樂園,回到父權至上的現實世界。

 

她在別離之前只能用拙劣的假動作,掩蓋那個不到一秒的擁抱裡的深情款款;她則用呼喚令她回頭,貼合了希臘神話的淒美結局。畫中的她生了孩子,手裡的書頁暗藏著她唯一留下的身影;她在音樂廳遙望,全世界只有她瞭解她為何聽了交響樂而哭泣。後段劇情處處和前段呼應,最後一幕長鏡頭堪比CMBYN的經典結尾,二者同樣雋永;此時我已聽到隔壁的女性觀眾默默啜泣的聲音。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原本排定行程是第一天嘉義市區、第二天朴子溪自行車道、第三天故宮南院+蒜頭糖廠;結果出發前一晚從熱線回家時赫然想到故宮南院是否週一休館?查詢結果還真的是!只好暫時把故宮南院和朴子溪自行車道硬塞在第二天,旅途中再來想第三天要幹嘛;但又很擔心第二天行程太滿,會不會騎到東石後累到騎不回來。

 

2. 嘉義公園幅員廣大,雖然史蹟資料館和射日塔有些商業化,但後面那一片林試所的樹木園迷人死了,要不是還想去其他景點,我可以在裡面待一整個下午。

 

3. 檜意森活村雖然漂亮,但基本上就是一堆紀念品、名產和文創商品的商店集合體,而且週末人好多。我只有買蜂蜜水和所長茶葉蛋。

 

4. 花磚博物館倒是滿驚喜的,小小一間老房子承載了厚重的花磚歷史;拼命搶救匠心手藝的心意也令人感動。

 

5. 聯絡到許久不見的唐隊長真是出乎意料,跟著唐隊長全家一起去逛朴子夜市(只有週六才有!So lucky),實在是很有趣的經歷;而且還專車送回民宿,真是太貼心了。稍微聊了彼此共同朋友的過去與現況,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際遇,真的是滿有趣的。

 

6. 朴子夜市裡唐隊長推薦的剛好都是我愛的食物:蚵仔煎、花枝羹、心腸湯(豬心加豬腸),吃得很過癮。美中不足的是夜市裡有安定力量的助選團(怒!)還好也有看到挺同蔡易餘的場子,平衡了許多。

 

7. 嘉義真的不太盛行騎腳踏車,嘉義車站附近很難租到腳踏車(還好500公尺外有捷安特),嘉義縣合適的單車道不多,好不容易找到朴子溪自行車道,結果車道起點(蒜頭糖廠)的腳踏車出租店好像在去年停業了,還好我住的民宿有車可借,雖然無法完全調到適合的高度,但還算好騎啦。

 

8. 之前網路查詢時大家都說故宮南院外圍園區很漂亮,但很少提到內容展區(畢竟以前也都不能拍照),所以原本想說大概花一個小時在故宮南院後就趕快去騎車了。結果剛好跟到團體導覽,走馬看花也參觀了一個多小時,還是滿多內容可看的嘛;而且趕在最後一天看到張大千的遺作《廬山圖》也滿幸運的。

 

9. 故宮南院新推出的VR展是我人生第一次體驗VR,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在清明上河圖裡玩遊戲,真的好好玩喔!好想玩更多VR遊戲!但我的視差就算戴了眼鏡還是沒有完全解決,不知道其他VR遊戲針對這點有沒有解?

 

10. 離開故宮南院已過正午,吃完午餐時已約莫一點,得趕緊出發騎車,以免回程時天色太暗比較危險(畢竟是冬天)。一路上完全沒有其他人在騎車,依照網路搜尋聲量並不意外;但路況比想像中好很多,不會因為沒人騎就年久失修。而且有一處之前在網路查詢時一直搞不懂怎麼騎,現場倒是標示得很清楚。

 

11. 一路上蟲子有點多,兩側草叢裡不知道什麼生物的騷動也不時教人緊張,甚至偶爾還會被狗吠嚇到。但整體來說一個人從頭到尾霸佔整個車道其實滿愜意的,而且天氣好到很怕被曬傷,這趟出發前最擔心下雨了!

 

12. 騎到後來腿和手臂都有點痠,好幾次都想說是不是該回頭了;不過看了Google Map就覺得「原來騎了這麼遠啊」「離東石也不遠了嘛」。評估了一下身體狀況和時間後決定繼續騎,但不沿著朴子溪出海前的大拐彎騎,直接切西瓜抵達漁人碼頭。

 

13. 漁人碼頭倒是滿多人的,也有給小孩玩的沙灘區。我對人多的觀光景點沒興趣,倒是來東石一定要去吃蚵仔啊;雖然我對美食無感,但蚵仔真的好好吃,蚵仔湯也好好喝喔。(附圖是路邊很多的蚵仔殼)

 

14. 回程決定騎168快速道路,只需要17公里,比起原路程的25公里給縮短太多了。而且168比想像中好騎,完全沒有跟大型車爭道的危險。回程途中還遇到蔡易餘站在助選車上,可惜我累了沒力氣拍照。騎回民宿洗完澡後立刻倒床昏睡一個多小時,才起床覓食。

 

15. 第三天原本安排的故宮南院在第二天就去了,第三天原本預計悠閒起床,吃完早餐後搭車去高鐵站,租個腳踏車去附近的魚療遺址晃晃。結果可以租腳踏車的店週一也休息(你究竟要上幾次當才甘願!),所幸提早搭車回台北,趕來看一直想看的《燃燒女子的畫像》。

 

16. 非都會區的Google資訊可信度明顯偏低,標示營業中的店面不一定有開,顯示即將來臨的公車不一定會來,旅遊時要多加留意。

 

17. 原來我在嘉義的市場還算可以嘛。

 

18. 這幾天碰到好幾位嘉義人,都對我連續三天待在嘉義玩感到驚訝,言下之意是很少有人會來嘉義旅遊(而且還不是去阿里山);看來嘉義觀光局要多多努力(?)。不過我本來就不走熱門景點路線,這幾年也愈來愈清楚旅行對自己的意義就是一種心理治療,而到各縣市騎腳踏車則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認識這塊土地。(用看起來很厲害的話結束這篇文章)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