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在午夜希臘時
#BeforeMidnight
#防雷線後有雷
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
終於來到三部曲的結尾,兩位主角來到與我相似的年紀,因此十分有感。很慶幸自己多年來完全沒被爆到雷,因此三部曲都是在完全不知道角色狀態與關係的狀態下進入各自的世界。最終曲的走向難以置信卻又理所當然,結尾部分我不負眾望(?)哭得很慘,看完之後想到劇情還是想哭。我想這就是這種長期系列戲劇的迷人之處吧,雖然三部曲各自是獨立篇章,但如果沒看過前兩部,肯定不會有那麼深的感慨。期待兩人和導演一路拍到90歲!
=====================================
我是防雷線,這篇寫好久好難寫QQ
=====================================
兩位熟齡男女外型成熟不少,但仍有迷人之處;反而是言談中少了意氣風發的狂想,多了日常的碎念抱怨,讓他們更接近大叔大嬸的形象了。開頭Jesse對兒子的關懷與在意拍得真切,而鏡頭一轉帶到兩個女孩,居然是兩人的孩子!從後續劇情得知兩人並未結婚,應該是二部曲結尾那夜懷了雙胞胎後就自然在一起到現在。
比起前兩部曲的浪漫氛圍,車內對話不時帶有爭執與不滿,在餐桌上的說笑更是話中帶刺,讓人有種隱約的不安感;果然如同前一篇心得的預測,再契合的心靈伴侶一旦進入長期伴侶關係,終究難逃變成怨偶的命運?畢竟浪漫的愛情終究會在生活瑣事中被消磨,現實與理想的拉距在這部片子中最為突顯,無論是工作、對世界的理想,還是感情皆是如此。
另外一點令人感慨的相異處,是在看前兩部曲時幾乎從頭到尾都沉浸在男女主角的兩人世界中;然而18年後兩人車內對話背後的雙胞胎女兒,以及後來餐桌上的眾聲喧嘩,皆顯示著兩人關係已不再只是兩人關係,一如社會普遍認知的「結婚不只是兩個人的事」。餐桌上不同年齡層的感情觀被放在一起呈現很有意思,最經典的自然是老太太的一席話,不只串起了前兩部的片名,也串起了三部曲的精髓。無論感情,無論生命,任何事物都有時限,再璀燦的事物終有逝去的一天;但就算有一天會逝去,也不代表它們不曾璀燦過。
Like sunlight, sunset,
we appear, we disappear.
We are so important to some,
but we are just passing through.
長期伴侶更需要獨處,朋友們也體貼地替他們安排了兩人世界。擺脫孩子、家務、工作、社交,兩人談話的尖銳程度下降,彷彿又回到前兩部不斷對話、溝通、鬥嘴的浪漫模式;兩人望著夕陽的無意義對話療癒極了。正當觀眾以為終於要回歸前作的氛圍,真正的高潮還在後面。當言語交流自然地進展到肉體歡愉時,一通電話卻打亂了所有節奏;只因那通電話來自於這段關係中的軟肋:Jesse遠在美國的兒子。
飯店的高潮戲是男性與女性、理性與感性、理想與現實的爭執。相較於Celine的敏感易怒,Jesse顯得隨興、愛開玩笑,且不欲爭辯。然而兩人真的如Jesse所說的,是他比較理性,而她比較感性嗎?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理性與感性的部分,也許Jesse把感性都用在寫作和職涯形象的塑造,而Celine的NGO工作以及育兒等生活瑣事都需要大量消耗理性;因此兩人在伴侶關係中才會傾向於展現平時較少顯露的那一面。
我完全可以理解Celine的委屈,她在一夜纏綿後就懷了孕,很可能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就扛下了母職。從第三部的對話和互動可以得知長期陪伴孩子的是她,家務負擔比較多的也很可能是她。而且她在扛下母職的同時也揹上了一輩子的小三罵名,努力維持和元配之子的關係之餘,還要面對男友想要搬去美國陪伴兒子的心願。然而Jesse對於兒子的愧疚感卻又那麼深刻,對於Celine的愛也毫無半點虛假。
長達40分鐘的這段爭執戲應該可以列入電影史上的經典,尤其是看過前兩部前作的我們,心情肯定複雜無比;我想那些爭執的對象或許不只是對方,也包括整個社會施加在男性與女性身上的壓力吧。當Jesse說還愛,而Celine說不愛了,我想也不見得是完全沒有愛,只是有時候伴侶關係光是愛是不夠的吧。最後Jesse還是發揮拿手戲碼試圖博君一笑,Celine也願意配合對方;有時候伴侶關係的存續也就只在一念之間而已。
這絕不是他們第一次爭執,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往後是否能夠同樣順利地度過每一關也很難說。但是在這段爭執當中,縱然充滿了尖銳的酸言,以及不斷地翻舊帳,卻仍然可以深刻感受到兩人不只在發洩情緒,更持續地想要掏心與對方溝通;代表當下的他們還是在乎對方、在乎這段關係,我想這就是他們此刻還能夠繼續走下去的關鍵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