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上再見 (Au revoir là-haut)
#有小雷
#但不會有大雷
#好啦前兩點應該算是沒雷
1.
在嗅覺障礙被認證的晚上,當然要去看電影啊。(關聯性在哪?)而且這是本年度第一次進戲院,才三個禮拜沒發現就有種久違的懷念感,坐在戲院看電影真的好享受喔。QQ
2.
我沒看<與神同行>和<幸福路上>,倒是看了好像沒什麼人在討論的<天上再見>。看冷門片就是有觀眾很少的好處,大概不到30個人吧,可以任意選擇能伸直腳的座位好開心。
3.
我很少特別挑選哪個國家的電影,但一路看來好幾部法國電影真的都很對我的胃口耶。開頭的長鏡頭從小狗奔跑帶到戰壕,從疲累的士兵們帶到房間裡的中尉;緊接著一連串的劇情開展以及戰爭場面,讓觀眾著實繃緊了神經(連視神經都繃得很緊)。我沒有很喜歡戰爭戲,但開頭這一段真的拍得極好,戰爭場面華麗而流暢,緊湊而有懸疑感,再加上博戴勒的舉動,讓觀眾一開始就把情緒完全投射在角色身上,急著想知道劇情會怎麼發展。
4.
看完開頭會以為接下來要很認真地講一個復仇的故事,但其實沒有!後面主角為了生活、為了生存,居然開始從事各種有的沒有的勾當,只是之後剛好再扣回復仇的主題;一切都很符合法國給人的隨性感啊。(刻板印象的部分…)
5.
這部戲著墨比較深的是戰後法國的社會現象,以及各角色的處境和處世態度。整部戲的基調並不是喜劇,但隨處都可以流露出一種法式荒謬;包含事件的發生、各角色面對事件的反應、以及他們最終的下場,都會讓觀眾覺得荒謬,但又覺得對啊現實就是這麼荒謬。
6.
本片也忠實呈現一戰後法國社會階層的強烈差距,例如愛德華家的豪宅 vs. 主角戰後的破舊小屋,奢華的上流晚宴 vs. 潦倒的殘疾士兵;都形成強烈的對比。電影選用的色彩似乎也有意呈現這種差距,大部分的畫面都是以土黃色及黑色做為主色調,然而一旦拍到上流階級(例如愛德華家或愛德華家外面街道),畫面頓時出現各種鮮豔的色彩。
7.
本片許多鏡頭角度及拍攝手法都十分特別,開頭的長鏡頭當然是其一,最後進到房間裡的那顆鏡頭很有趣;我也很喜歡愛德華用了嗎啡後的回憶/幻覺呈現方式。另外也有不少畫面是藉由鏡像來呈現,例如愛德華看到自己,例如博戴勒的性愛片段。很多法國電影都把性愛拍得像是喝水般自然的事情,這部片難得沒有太多性愛部分,但明明性愛部分這麼少卻還要拍出女性胸部,就讓人覺得啊這果然是法國電影。(刻板印象的部分…)
8.
還記得電影<BPM>的男主角,那個在人生最後階段榨出自己每一滴生命精華的Sean嗎?在本片中戲分極重的愛德華也是由同一個演員Nahuel Pérez Biscayart所飾演,我去看這部戲有一半原因是為了他(另一半原因是我喜歡華山光點以及這個觀影時段),他的氣質一直讓我聯想到Xavier Dolan,包括瘦小的身材,還有充滿靈性的眼睛都是。他真的好適合這種在苦難中把自己的生命與才華揮灑綻放到極致的角色,雖然片中大部分時間裡他的臉都被遮住有點可惜,但他在一張張怪異卻精美絕倫的面具下,還是用眼神和肢體精采詮釋了這個角色的恣意與糾結。
9.
戲裡各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也處理得十分有趣,包括兩個主角間相互扶持過程中的矛盾衝突,阿爾伯特與未婚妻的重逢以及突如其來的愛情,愛德華姊姊的婚姻觀等。本片也有處理到親情的部分,並不煽情也不灑狗血,但這種淡然的和解或許才比較真實吧。而且在和解過後,BANG!又給觀眾來個法式荒謬大轉折;真的果然是法國電影啊。(刻板印象的部分…)
10.
可以想見原著小說應該滿好看的。另外如果看過電影,建議可以去看PTT Movie板的心得感想,每一篇都寫得比我的感想好上100倍,每篇真的都很厲害。
#像我就只會把所有事情都推給法式荒謬
#懶人式影評寫法真的好方便
#就像什麼食物冠上法式日式義式就會變厲害
#義式魯肉飯
#日式貢丸湯
#法式白開水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抓狂美術館
#TheSquare
#我主觀覺得沒有大雷
#但我的主觀和你的主觀又不見得一樣
這是部怪怪的電影,敘事的方式與節奏時常讓人摸不著頭緒。劇情倒是都看得懂沒問題,而且也的確有些有趣或值得思考的部分。例如開頭沒多久就可以發現,這部片在聽覺方面的呈現相當特別;明明故事設定、畫面和襯樂都十分優雅,但電影裡從頭到尾都刻意安排了各種不協調的雜音或甚至噪音:嬰兒哭鬧、狗叫、電話鈴聲、尖叫、妥瑞氏症患者的髒話、小男生高分貝抗議、小女孩吵架,營造出一種令人煩躁的氛圍。
無獨有偶地,明明是上流社會的故事設定,劇情裡卻也出現了各種「雜音」:乞丐、妥瑞氏症、抗議的小男生、在美術館大吵的女生、以及那個女生家裡的那個(究竟那個女生家裡為什麼會有那個!)、那部Youtube影片、還有猴子男。不斷出現的那句「廣場是信任與關懷的殿堂」,對比故事內容裡各種不信任、不關懷以及冷眼旁觀,其實也相當微妙。
另外有幾個長鏡頭或鳥瞰鏡頭拍得很棒,尤其垃圾堆那一幕實在美極了!我也很喜歡英文片名的同名藝術品「廣場」那一小段製作過程,雖然毫無劇情但有種莫名的療癒感。還有那個我信任人/我不信任人的展覽作品也很妙,太妙了。
雖然如此,但片中還是有不少難以理解的安排;就像凡夫俗子如我,每次去看美術展的時候都覺得它好像想傳達什麼意境或訊息,但我就是接收不到。片中應該有很多值得省思的內容,但我現在印象最深的一直是那個女生家裡的那個(究竟那個女生家裡為什麼會有那個!);就像在美術館看了一幅經典畫作,別人都可以講出它的手法、畫風多麼具有獨創性和影響力,我卻只注意旁邊的文字說明跟某句歌詞很像而笑個不停。我想對美術館而言,我應該也算是某種附庸風雅的雜音吧。
不過其實也沒差,反正我在很多場合也時常變成格格不入的雜音;喝酒的場合,跳舞的場合,美食的場合,逛街的場合,我都很容易進入無欲無求不喜不悲非貪非嗔莫癡莫怨的超脫境界,自己都覺得自己怎麼可以這麼無趣、這麼置身事外。大概只有在跟自己獨處的時候,或是在臉書上發廢文的時候,才會覺得自己是有趣的吧。
#決定多愛自己一點
#有跟自己穩交的選項嗎
#我和我穩交在無人的街
#以我的名字呼喚我
#自攻自受
#不是在說電影嗎
#究竟那個女生家裡為什麼會有那個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CallMeByYourName
#WhoCares有沒有雷
畫面很美,配樂很美,悠閒的夏日很美,兩個男主角很美;劇情很淡,必須克制卻又難以克制的情感很美,回憶很美,那樣的父母很美,結局很美。我喜歡騎腳踏車的畫面(尤其是那個長鏡頭),喜歡游泳的畫面(雖然我根本不會游泳),喜歡那些有味道的老歌,喜歡騎士與公主的故事,喜歡不知從何而來的愛戀,喜歡門與門之間、腳與腳之間、男人與男生之間的那些流動,喜歡那些患得患失和欲拒還迎,喜歡每一句Later,喜歡每一顆杏桃,喜歡父子的那場戲,喜歡那討人厭的最後一幕,喜歡自己莫名流下的眼淚。然後看完後很想___(____________)。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娛樂家
#有雷
#有點雷
#有一點雷
1.
我對歌舞片的涉獵不深,但<大娛樂家>的確有娛樂到我。片子的第一秒就開門見山告訴你這是歌舞片,整齣戲的曲目十分豐富且動聽,好幾首關鍵曲目聽完快版之後又來個慢版,別有一番韻味之餘還與接續的劇情十分契合。
2.
除了歌曲之外,視覺部分更是一大饗宴。整部電影的畫面色彩飽滿而豐富,有種復古的華麗感;尤其是歌舞部分,動聽的歌曲+炫麗的編舞+俐落的運鏡與剪接+即使沒有背景介紹還是很搶鏡的每個配角,令人目不暇給,一直處於正面情緒高張的狀態。
3.
畢竟是歌舞劇,劇情部分不算出色,許多轉折都有點太輕易地交代過去,不過在華麗歌舞的包裝之下不算太突兀就是了。像是柴克艾弗隆的戀愛支線其實有點單薄,但那段主戲實在太吸引人了,某個特技動作讓我想到Danny Dai!
4.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對於弱勢族群的無條件接納。戲裡每個不被當時社會接受的馬戲團成員,包括有背景介紹到的大鬍子女性、侏儒、巨人、胖子、黑人、拉丁裔,以及沒有特別介紹到的連體嬰、白子、亞洲人、紋身者、身上佈滿斑塊的人,都在馬戲團裡找到了歸屬感。這些怪胎在劇情中段被主角拒於門外後唱的那首歌,是我整部戲裡唯一掉淚的時刻。
5.
劇中瑞典女聲樂家一開口唱歌居然不是唱聲樂,而是流行歌曲,有點令人意外;不過就娛樂觀眾的部分而言,我的確比較難被聲樂給娛樂啦…
6.
話說這個廣納百川、把妖魔鬼怪全部收容進來的馬戲團,怎麼能不讓人聯想到熱線呢。XD
7.
說話這居然是我第一次看休傑克曼演的電影…
8.
話說劇中的毒舌評論家長得有點像Novak Djokovic…
9.
話說我上禮拜在網路上搜尋「大藝術家」,想說怎麼都找不到上映時間…
10.
話說最近看了好幾部電影都充滿正能量,<可可夜總會>、<奇蹟男孩>、<大娛樂家>,好啦雖然<大佛普拉斯>、<血觀音>這些負能量電影看了也是很爽快,但不得不說有時候還是需要一些正能量的。
#對不起第6到第9點都是灌水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反正是部正向溫馨的電影,劇情走向有點像是迪士尼青春劇,現實生活肯定沒有那麼美好(例如許多病患的外表比戲裡的主角更怪異),但看這種電影或許也不用太強求吧。我覺得這部很適合帶小孩來看,看完後可以再和小孩討論戲裡主角所面對的處境,以及每個角色不同的想法(這部分戲裡處理得不錯),對小孩應該會有些啟發。(可是瑞凡,你又不是親職教育專家~)
另外今天看電影時剛好遇到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社工,帶著不確定是病患(因為看不出來也沒有認真去看)還是家屬一起來看。和他們看同一場電影有點感動,希望這部電影可以帶給他們一點勇氣。
#也是很適合情侶邊看邊放閃
#例如坐我旁邊的帥異男
#也可以把它當作BL劇來看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網路評價褒貶不一,害我去看之前有點擔心究竟好不好看;可是又很好奇這部經典名作究竟會改編成什麼樣子。看完之後我可以理解那些不喜歡的聲音,包含主角樣貌和性格不符原作、推理成分盡失、眾多細節沒交代、某些關鍵改編處根本弄巧成拙、結尾的意外性處理不夠細緻等。但我必須要說身為克莉絲汀忠實書迷,我真的很不愛原作(雖然很多人愛啦);當時好像還不到20歲,看完的時候有種「我看了這麼久,你用這種結局來耍我?」的感覺,比起來克嬸其他經典作品(像羅傑、尼羅河、底牌、ABC)都好看很多啊。如今年齡幾乎是當時的兩倍,看完電影結局似乎更能感受到一絲悲傷,也難得看見白羅心中那座天平如此擺盪不安,這在白羅的其他作品中很少出現。因此這部片還是有讓我喜愛的部分,此外畫面、場景和運鏡也都十分漂亮。不過片尾暗示著可能會翻拍「尼羅河謀殺案」,這就有點讓我小擔心了;「尼羅河謀殺案」很好看啊拜託不要毀了它!
很難說我會不會推薦這部電影給別人;如果你看過原作而且喜愛原作,或是你期待每個大咖演員都有很精采的演技發揮,或是你熱愛在觀影過程中跟著偵探一起推理,那這部電影你不見得會喜歡。但如果你不那麼在乎上述內容,純然想要享受這部經典名作的氛圍以及美麗的電影畫面,那麼這部電影應該還是可以一看。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片中的歌曲真的好!好!聽!尤其是「Remember Me」,在電影前段出現時就覺得很動人,全片看完後才發現這首歌居然貼合著劇中的每一處劇情片段;最初海特是在離家出走後希望女兒仍然記得自己的心願而撰寫,爾後被盜用成偶像歌手希望被歌迷記得的心意,最後又回歸到貫穿整部片「被記得=存在」的亡靈設定,代表著海特死後害怕被女兒遺忘、害怕自己的存在全然消失的心聲。
2. 動畫能把吉他指法表現得這麼細緻且精準,跟音樂完全穩合,真的是很厲害;而且查了一下資料,主角米高才12歲,光看影片就可以無師自通彈得這麼厲害也太不科學了!我在吉他社待了三年也不及他的五分之一啊!(因為瑞凡你根本沒有在認真練吉他啊)
3. 非常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對於墨西哥亡靈信仰的呈現與詮釋方式,死後只要有人記得就不會消失,如果照片被擺放在人間甚至可以在每年亡靈節當天回到人間與親人團聚。死亡永遠是人生在世難以逃避的課題,面臨自身的死亡固然駭人,遭逢親友的離世更是令人難以承受。這部電影多少能讓在世的人感受到一些安慰,只要我們還記得他們,他們就會在另一個世界好好活著;很喜歡這種貼心、溫暖的設定。
4. 主角初次來到亡靈世界的那個場景也太華麗!身後的世界比現實世界歡樂這麼多這樣對嗎?不過再看下去就發現亡靈世界並非全然燦爛繽紛,例如階級差異就十分明顯;知名人士可以住豪宅開party,但有些人就只能住在陰暗破舊的角落裡相互取暖,而且隨時可能被遺忘,消逝於虛無。戲裡沒有明確描繪這些人為何處於底層,但觀看下來有一種生前的階級會複製到死後的感覺;至少生前就有美滿家庭的人,死後比較會被記得,會有照片擺在家裡,被遺忘而消失的機率也比較低。歌頌家庭的重要性固無不妥,但我不確定孤兒或是家庭破碎者看了這部電影會不會更加難過;這是我對於這部片少數的疑慮。
5. 「夢想 vs. 家人期待」是許多青少年成長故事的必備元素。故事開端時以為是要描述青少年應該要不畏家人反對勇敢追求夢想;結果最終看到的是既強調家人間的感情,又能持續夢想的圓滿結局。當然現實生活很少這麼完美,但作為一齣迪士尼/皮克斯的闔家觀賞動畫片,我覺得這種完美結局算是OK啦,至少不是讓主角放棄夢想回歸家庭。
6. 故事最大的轉折大家都說很好猜,但我確實有被騙到;我發現雖然我很常看推理/偵探小說,但只要故事寫得好讓我很入戲,就還是時常會被敘述性詭計給騙到。我還滿喜歡自己這個特質的啦,因為我實在滿享受得知真相那一剎那的驚訝,以及恍然大悟的感覺。
7. 轉折過後的一連串高潮劇情看了讓人很揪心,可可盼望父親盼了一輩子,海特對於女兒的思念更是延續到身後;然而在本片的世界觀設定下,一旦可可死亡海特也會永恆消失,兩人再不復見,這真的太殘忍了!(編劇你壞壞)還好迪士尼不可能給觀眾這種結局,最後米高唱起海特當初唱給可可的歌,可可的記憶被喚醒後不但叫出女兒的名字,拿出收藏數十年的父親照片截角;始終缺了一角的照片終於圓滿,海特也得以繼續存在。這些劇情雖然不難猜測,但看到的時候還是讓人淚流滿面啊。
8. 最終可可過世後,年老姿態的可可幸福地叫著海特爸爸,那一幕實在太可愛了!我也很喜歡可可過世後愛蓮娜(米高的奶奶)看著可可的照片有些難過時,米高來抱抱她的小舉動。搭配最後亡靈節祖先們回家團聚的場景,死亡不再全等於悲傷,只是從一個世界轉移到另一個世界而已,只是每段生命的必經過程;或許可以讓有類似經歷的觀眾釋放一些內心的悲傷吧。
9. 觀看過程中有點好奇,米高家裡置放的是自伊美黛(可可的媽媽)以降的祖先照片,但為什麼沒有伊美黛的父母,或更早的祖先呢?會不會伊美黛當初也是為了與海特共築音樂夢想而離家出走?(當然這一切全是沒有根據的揣測腦補就是了)
10. 在家裡置放祖先照片是記住死者最簡單也最理所當然的方式,但對於現行制度下擁有後代十分困難的同志族群,想要不被忘記,就只有朋友/伴侶之間相互記得了。上週末去喝酒除了紀念驟逝的朋友外,我也有種想更積極與每個人互動的情緒跑了出來;畢竟人生無常,跟哪一個朋友還能互動多久誰也不知道,只能好好把握有限的相處時光,儘量跟每個朋友互動,努力記得對方的一切。
#我寫那麼多廢文大概也是為了讓大家記得我久一點
#畢竟本人在真實生活如此無趣
#只好在網路上製造出自己很有趣的假象
#拜託大家記得我久一點喲
#但如果難過的話也請你忘了我
#你以為你是周杰倫嗎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12/1世界愛滋日,看了熱線包場播放的電影<BPM>特映場。很多朋友看完直說好沉重,但我沒有覺得很沉重耶。(讓我看完很沉重的大概是<醉生夢死>和<大佛普拉斯>吧)當然我在觀看過程中也哭了好幾次,但情緒比較是爽快、感動、難過、以及想找人抱一抱的情緒。爽快的部分是覺得法國ACT UP愛滋組織的運動方式太厲害、太兇猛了,所有成員有著相似的目標與強烈的動力,運動路線卻截然不同;於是在爭吵、討論、辯解甚至互相傷害之後,還是一步全力步推動著愛滋運動繼續往前走。他們亂入記者會控訴政府的敷衍與不作為,甚至把官員銬起來;他們闖進藥廠將裝滿假血的氣球砸向各處,指責藥廠為了商業利益而遲遲不發表研究成果;他們在奢華的晚宴裡潑灑骨灰,讓過世的感染者夥伴參與人生最後一場抗議運動。他們的運動方式從一般人的眼光看來與暴民無異,然而在那個感染者生命快速凋亡的年代,他們實在沒有時間只透過討論、溝通、社會對話或進入體制來慢慢推動議題;如果做錯了、走歪了,就隨時修正路線,繼續前進就好。
感動和難過的部分是看到那些感染者彷彿在和時間賽跑,在生命終結之日近在眼前之際,努力爭取權利、爭取認同、爭取尊嚴、爭取延長自己的生命,哪怕多活一分一秒也好。但在此同時,他們也努力享受著自己有限的生命,享受愛情、享受性、享受活著的感覺。男主角Sean講的一句話特別令人印象深刻:「感染之後,這個世界忽然變得很不一樣了,忽然覺得這個世界變得很美。」很多事果然都是要等到快要失去的時候,才能感受到它的寶貴呢。電影海報那場戲多麼歡樂,一群人穿著粉紅色裙子,手持粉紅色彩球在同志遊行中跳舞,那卻是我第一場大哭的戲;因為前一場戲剛好是Sean和Nathan在床上談完心,向彼此也向觀眾交代彼此的生命故事;我心想為什麼不能讓他們好好活著,為什麼要讓他們這麼辛苦地去參加運動!(哭點超莫名)
故事中最讓人喜愛與心疼的當屬男主角Sean了。他在生命最後一哩路有天菜帥哥相伴當然令很多人羨慕,不過Sean本身用盡每一分生命全力活著的樣子也好迷人啊。飾演Sean的Nahuel Pérez Biscayart演得真好,無論是在運動場合呼口號或是ACT UP開會時的發言都渲染力十足;後半段因在病痛折磨而不得不表現出來的痛苦、軟弱與不甘心也讓人感同身受。(中後段他的體型變得好瘦,是為了這部戲而刻意減重嗎?)
一直很喜歡法國電影裡把性愛視為稀鬆平常的那種感覺。電影裡好幾段和性有關的戲看了都很揪心,包含病床上幫打手槍、Thibault問Nathan今晚是否可做愛、最後哭著做愛都是。性對他們而言是欲望,是愛,是安慰,是親密感,是人與人之間眾多交流方式當中的一種,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種。
有幾處劇情在觀看過程中有些疑問,例如Sean對於Thibault的敵意;我當下的解讀是他羨慕Thibault可以繼續活著,繼續熱情地參與運動,後來才知道應該是因為Thibault對於Nathan的情愫所導致。另外他們去學校抗議時,有個長得很像Grant Gustin的帥哥不斷偷看他們,而且刻意強調了好幾個鏡頭。我一直在等待他後續的戲份,結果卻沒有再出現;所以他的存在只是為了說明去學校抗議是有用的,還是有成功傳達訊息給某些學生(甚至可能是未出櫃的感染者)?
另外劇中有幾個沒有對話也沒有劇情的片段,我一向不太愛這種有點超寫實的手法,但這部戲運用得還不錯,包括夜店狂歡、包括Sean帶著死氣沉沉的眼神在人群中走著,以及看起來軟綿綿很好摸的白色病毒顆粒;都是他們生活中最真實的存在。
Sean離開後夥伴們一一前來致意那段讓人很感動,Sean的母親講的那句:「你們都在,真好。」不只是對著角色講,也是代表觀眾,代表整個愛滋運動界向那些曾經犧牲奉獻的運動前輩們致意。他們為了當下及未來每個感染者的生命與尊嚴,付出了無限的力量與熱情。可能就是因為故事裡這麼多的力量與熱情,而且我已經知道這些力量後來造成多大的貢獻,讓多少感染者可以有尊嚴地好好活著,所以我才會覺得這部電影沒那麼沉重吧。
#看完後就跑去喝酒了
#不知不覺就喝到3點
#其實我不喜歡酒也不喜歡喝酒的場所
#可是每次去都可以聽到不同的故事
#認識不同的人
#有著不一樣的人際互動
#看到朋友平時看不到的那一面
#大概我有時候還是需要這些吧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是來點有雷的心得:
#有雷
#有雷
#有雷
#就跟你說有雷
- 首先要說這個劇本寫得真不錯,精采、豐富又完整,而且又保有相當大的空間讓演員發揮演技;惠英紅和文淇能得獎真的要好好感謝楊雅喆。
- 惠英紅的角色演起來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所有的心機和城府要演得很「收」;如此一來才有足夠說服力,說服觀眾這個角色如何用她八面玲瓏的柔軟身段,在與眾多厲害人物的斡旋過程中騙過所有人,取得最終勝利。惠英紅不但「收」的部分演得出色,極少數「放」的片段也是氣勢十足,恭喜她順利拿下金馬影后。
- 相較於惠英紅,吳可熙的角色「放」得許多。但是她的「放」裡包含各種情感,她痛恨母親,亟欲擺脫母親的控制與利用;卻又渴望獲得母愛,利用自己的每一寸身心靈,游刃有餘地完成每一項母親的命令。她在母親的要求下無法與女兒互稱母女,卻又渴望與女兒多一點相處時間、多彌補一點女兒。她是片裡最敢愛敢恨、最受人喜愛卻也最令人憐惜的角色,吳可熙精采的演出連金馬獎女配角入圍都沒有,實在很可惜。
- 文淇的角色最難以捉摸,她極少說話,大部分時間都在觀察別人,以及聽命行事;觀眾很難窺知她的心事,只能默默看著她在棠夫人的調教之下逐漸轉變成另一個棠夫人。雖然沒有惠英紅和吳可熙那麼揮灑自如,但幾個鏡頭的神情轉變真的很不簡單,重點是她才14歲!!雖然不覺得她的演技有強過<相愛相親>的吳彥姝,但評審應該是看中她的潛力吧,希望她能更精進演技,演出更多好戲。
- 陳莎莉的戲份算是大材小用,但的確也需要她本身的氣勢來撐起院長夫人的身分。陳珮騏氣勢足夠但國台語切換有點太過分明,大久保麻梨子質問真真的那一幕眼神相當厲害,溫貞菱戲份不多但很有戲感,王月就是王月。傅子純很帥但我更愛尹昭德(年輕時的帥),此外居然還有<荼靡>的顏毓麟,應該是看上他道地的台語腔調吧。
- 特別想講一下兩首插入曲。巴奈低吟出的<但是又何奈>歌詞描述著愛人卻不被愛的無奈,正是戲中棠寧與棠真的心情寫照。秀蘭瑪雅在片中前段演唱的<純情青春夢>在聽到的當下不覺得和劇情有什麼關係,然而不但是曲中的女性自覺在本片中實在發揮得太過淋漓盡致,「送你到火車頭,轉頭就做你走」等歌詞與劇情的貼合程度也十分驚人。
- 如果要說缺點的話,就是整部戲為了製造劇情懸疑感而用了許多倒敘或插敘,有時候會讓觀眾來不及跟上,或是某些部分交代不清,又沒有留足夠的時間讓觀眾腦補;因此觀眾看完之後需要上網找影評分析,來能釐清劇中的事件全貌。和另一部金馬獎贏家<大佛普拉斯>相比,故事精采度或許<血觀音>略勝,然而觀影的順暢度是<大佛>勝出。
- 這部戲的氣氛營造得很不錯,楊秀卿的說書人設定看似陰森,卻不及故事裡每個笑裡藏刀的角色讓人不寒而慄。(雖然二者的切換沒有很順暢)
- 結尾那句話雖然可以列入電影經典佳句,但更令人有感的是片中一再出現的「我是為你好」;這個社會上多少情感勒索都來自這句話啊!(望向網路上一堆以健康為由逼胖子減肥的人)
- 好想二刷喔,但又覺得應該把時間留給其他沒看過的片子。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應該是昨天)經歷了兩段截然不同的觀影經驗。
白天看了早場的<戀妻家宮本>,觀眾很少,我座位附近沒有任何人。我一直在各種沒什麼哭點的地方哭,例如前5分鐘我就哭了,很奇怪;只能說日本戲劇真的很擅長描繪藏在小事裡的濃郁情感。阿部寬和天海祐希都是氣勢十足但角色有點固定的演員,很高興他們在這部戲裡都有一些不一樣的嘗試。遊川和彥的劇本一向話題十足但總令人擔心會不會爛尾,還好這次沒有;除了某段奶奶背後的聖光很突兀之外,沒什麼可以挑剔的。我最喜歡的是某個用搞笑來包裝自我厭惡的角色;現實生活裡應該很多人都還滿討厭自己的吧,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像主角一樣,試著開始漸漸喜歡自己。
晚上看了我一直有點排斥的<台北物語>。這場是朋友包場,很多人都是二刷三刷,常常在荒謬點還沒出現之前就開始大笑,對於沒看過的人而言有點難以投入吧,尤其是前半段。這部電影的確有很多地方很荒謬很值得笑,但對我來說大概就是適合三五好友笑一笑,好像還沒有值得這麼多人狂熱的程度;甚至有些人抱著大家來找碴的態度處處挑毛病,即使沒那麼好笑或荒謬的地方也硬要吐嘈,似乎不是那麼必要。
當然還是很感謝主揪們,能揪到這麼大場真的很不簡單,而且看到這麼多人一起在電影院笑鬧也是難得的經驗;只是我個人比較抽離而已。小偷很帥,再興很帥,Tony理所當然地帥,映後我也有跟小偷合照。這次經驗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參與了一段很特別的電影文化吧,如果這部戲沒有爆紅,我不會覺得它特別值得去電影院看;不過反正這個世界荒謬的事情如此多,特地去電影院看一部荒謬電影這件事只是其中一項,這麼一想就合理多了。
在臉書上看到盧凱彤在金曲獎出櫃,艾怡良得到最佳女歌手,真的是今天最完美的ending了。(就說是昨天不是今天)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可能是議題比較冷門(?),去電影院看的時候整廳只有四個觀眾;不過<幸福不設限>還是很好看,很喜歡這部戲非常實際地談到跨性別朋友的社會處境、家人相處、對變性手術的渴望以及當中的困難。整部戲描述的是一個有點特別的三代家庭當中:對於晚輩不理解但願意尊重的拉子外婆和她的伴侶、很支持小孩但心裡有個坎過不去的單親媽媽、一心想進行變性手術的小孩(女跨男)。娜歐蜜華茲有成功把單親媽媽的內心糾結演出來,艾兒芬妮的眼神很殺,蘇珊莎蘭登畫龍點睛的演技就不用多說了。後段的真相揭露當然是整片的高潮,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單親媽媽看著在床上興奮大跳的孩子,臉上表情由原本的受傷轉變為喜悅,那種只要看到孩子開心自己就開心的滿足感表露無疑;這場戲對於劇情推動不是很重要,但卻是是我整部電影裡最喜歡的一場戲。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台灣能拍出像<目擊者>這樣的電影真令人開心,終於不再是懷舊風和小清新風,而是正面迎擊驚悚推理風格,而且拍得還真不錯。
我一向不太喜歡電影裡過多的追逐、武打或血腥元素,有時候甚至會讓我覺得是導演在炫耀你看我多會拍追逐戲,我的演員多會打,我的血腥戲多嚇人。不過在<目擊者>裡我覺得這些元素用的份量都剛剛好,而且都是劇情所需,不會有為拍而拍的感覺。(包括接近結尾最高潮的那場戲也有說服到我)
另一項令人擔心的是有些台灣電影會過於刻意地強調族群融合,或是很突兀地把國台語摻雜在一起;<目擊者>就不會讓我有這種感覺。我想一方面也是當編劇、演員、導演功力整體看起來都對味的時候,觀眾就不會太去挑剔某些細節了吧。此外很有趣的是這部戲用一種在好來塢或美國影集的質感來呈現場景的轉換,例如觀眾視角移動到苗栗通霄或新竹北埔的時候就好像在看CSI主角從紐約移動到舊金山或洛杉磯的感覺,但又不失台灣在地的味道。
這類型電影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劇情層層翻轉的流暢度、合理性與意外性,這點我覺得<目擊者>做得很棒,而且複雜度拿捏得剛剛好,每次真相多揭露一點的時候都會需要思考一下,但大部分的點都可以邊看邊想通,不太會有那種複雜到要回家看影評才能看懂,或是根本來不及看清楚剛才那一幕到底呈現了什麼的情況發生。只是有時候用全知角度來解開謎底究竟適不適合我覺得有討論空間,例如綁架犯身分的揭露方式就好像少了一點爆點。(可能導演覺得反正後面有更大的爆點吧)
至於網路上提到的一些bug我是覺得還好,至少不太會影響觀影過程。(好啦還是有唯一一件事稍微影響觀影情緒,就是為什麼主角總是喜歡隻身赴難?雖然在這部戲裡還不算太不合理,但還是很想跟主角說你如果不是在拍電影而是現實生活,你早就死了好嗎?)另外電影剛開始沒多久有段時間的手持鏡頭+快速運鏡+快速轉換鏡頭,讓人看了很不舒服;不過好像也只有那幾十秒最嚴重,後面或許是習慣了吧。
最後要說,這部戲開頭和結尾的兩段戲都非常精采,真的讓人覺得看了一齣完整又精采的好戲啊。
#某影后接的角色實在很特別
#應該沒多少影帝影后接過這種遭遇的角色吧
#亂彈的走馬燈好好聽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逃出絕命鎮>很好看!
某個驚悚鏡頭時,座位身後忽然出現一陣騷動,
聽起來像是有人把爆米花全部都灑到地上了。XD
(後來發現應該是多利多滋但不重要)
一直覺得女主角的媽媽很眼熟,
回家一查才發現她是在<憂傷大象之歌>也有演出的Catherine Keener。
(大象也好好看!)
我覺得好看的驚悚片就該像這樣,
不過份賣弄血腥,不單純靠配樂來嚇人,
而是藉由台詞、演技、運鏡和劇情進展來讓人懸著一顆心。
而且它呈現出的種族議題也很有趣,沒有太多討論和評論,
就是單純把它想要呈現的那種氛圍給展現出來而已。
這應該是我看過最好看的驚悚片吧。
(雖然我也沒看過多少驚悚片就是了)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應該有雷?)
<單身動物園>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集結了獵奇、歐式優雅與諷刺於一身,有點另類又不太另類,算是有對到我的口味吧。
很多人都說看的當下有不安感,或是不舒服的感覺,我完全可以理解;因為編劇和導演就是很刻意地創造了一個很讓人不安的世界觀,再讓所有角色在這樣的世界觀裡面理所當然地生活著。而且當這樣的不適感產生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到這部電影一直在諷刺的事情:觀眾看這部電影有多麼不舒服,就代表這世界上所有單一的價值觀以及單一的人生想像,讓不符合這些價值觀和想像的人多麼地不舒服。LGBTQ族群當然不用說,包括不想結婚的人,不想生小孩的人,以及戀愛對象、職業、生活方式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人都是這種單一價值觀的受害者;硬要把這些人擠進去單一框架裡,結果就會如同電影裡的情節一樣荒謬:所有人都非得找伴侶結婚(或是非得單身),住進飯店只有異性戀和同性戀兩個選項(BI表示:),鞋子只有整數尺寸,甚至連服飾都只有少數幾種。
這部電影也一直讓我想到華人世界逢年過節的情景:所有親朋好友都一定要互相問候交男女朋友了沒?結婚了沒?生小孩了沒?彷彿結婚生子成家立業就是唯一且不可質疑的圓滿人生唯一選項。另外在森林裡的那群人又是另一層諷刺:你以為你跳出了框架,其實你只是跳進了另一個框架裡面。至於森林裡各種稀奇古怪的動物也很諷刺,想想這些動物是哪裡來的…
結局當意識到男主角要幹麼的時候,不禁深深感受到編劇的惡意啊(編劇你這個小壞壞,手伸出來,老師要打你手心)。回家看影評才知道最後有海浪聲,好有趣的設計。
總結而言,又獵奇又優雅又諷刺的電影實在很有趣啊,雖然一直讓觀眾不太舒服,但那種不舒服感正是這部電影最迷人的地方。
#Ben Whishaw好帥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在一部電影裡深入討論某個議題,又要維持劇情的流暢度和精采度是相當困難的;很高興「當他們認真編織時」辦到了。這個劇本不簡單,不但觸及到了跨性別議題的各個面向(家庭、校園、伴侶、社會觀感、醫療、變性手術、收養小孩、對自我身體的觀感),還適時穿插了許多笑點和哭點,節奏自然而順暢。
我很喜歡劇本裡的一些設定和小巧思,例如編織的多重含義、在孩子前不避諱地討論(以及玩弄)胸部和雞雞、祖孫三代先後唱了同一首歌、凜子和牧生先後講了同一句台詞、兒童查訪員(我不知道正確職稱)探訪小友和男同學獨自在家拉小提琴的畫面交錯(男同學的劇情也很揪心);還有三個人一起編織、一起拿__互丟的畫面。
身為重度日劇控,一定也要來談這些在日劇裡也十分活躍的演員。凜子難演的地方在於要演得收,不能太浮誇;我想生田斗真有努力做到了。(雖然我一度覺得凜子太端莊賢淑了太不像身邊的跨性別朋友們,但我想這應該是取樣偏差XDD)飾演牧生的桐谷健太戲感一直很棒,可以演浮誇搞笑的角色,但演起這種平凡的微暖異男也絲毫不馬虎,我喜歡這個角色的溫度。飾演凜子母親的田中美佐子這幾年完全把這種講話毫無遮攔的中年女子演得爐火純青,好愛她。(飾演她再婚對象的是柏原崇的弟弟柏原收史,這位太太你吃得不錯嘛)飾演小友母親的MIMURA戲份不多但很搶鏡,相對之下飾演男同學母親的是小池榮子我居然完全沒有看出來!飾演外婆的LILY也是存在感十足的個性派演員,不過她已經在去年11月離開人世了,希望她一切安好。
映後座談中奧莉薇講的幾個點也都很重要,影片中提及的各項跨性別處境、家庭的定義及多重想像、包括跨性別的不同樣貌。最後蝸牛的分享好可愛XDD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可能有雷
#但金剛有什麼好怕被爆雷嗎
1. 只要你是冒險電影裡的少數女性,不管環境多麼險惡,你都一定可以安然無恙活到最後。
2. 如果你剛好長得夠美,場上最帥、身材最好的男生就會很剛好地在每個畫面裡都待在你身邊(無論場面多混亂)。
3. 明明場上那麼多人,但每段戲裡往往都會發展成你們倆單獨行動。
4. 至少會有一次,你們倆會在極美的背景前面談話,那畫面美得宛若電影一般。
5. 你們一定會遇上危險,你一定會被身邊的男生所救;但現在是性別平等的年代,所以你也會發揮一些智慧來拯救別人。
6. 無論經歷了多險惡的環境,美女永遠還是那麼美,這就叫天生麗質。
7. 某段的金剛OS:「上次老子好心不殺你,現在你們兩個居然在我面前公然放閃!等…等一下…不要摸我…就算你摸我我也不會開心的…>////<」
8. 另一段的金剛OS:「拼死拼活把你救回來,結果你還是回到帥哥身邊…反正老子不帥就只能當工具人!!!連片名都叫做Kong!!!」
9. 所有人的長相都決定了他們的一生,例如有些人的長相從一開始就會讓觀眾知道,這個人一定無法活到最後,而且死法也一定會很隨便,唯一的功能就是讓主角群感到恐懼而已。
10. 景甜就是景甜。
#怪獸打架還是夠精采啦但也差不多就這樣吧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中文片名有點俗,但「她其實沒那麼壞(The Last Word)」比想像中好看很多耶。
這類型的電影當然會有許多啟發觀眾思考的部分,例如死亡、生命、勇氣、親情等議題;但是它沒有因為想傳達這些訊息就犧牲了電影的精采度,一部好看的主流電影所該有的元素它都有了-劇情流暢合理不乏味、角色具立體感、該有的高潮起伏都有、笑點哭點自然融在其中。
我完全可以把它當作爽片來看,一個老女人可以坐上DJ椅每天播一堆超!好!聽!的老派搖滾樂,可以轉軸撥弦三兩聲就促成身邊佳侶,可以學黑人女孩口吐髒話幹暴別人,可以粗魯至極地爽爽報復前公司,後半段甚至還附送觀眾她會不會死、她會怎麼死的懸疑感;這麼酷的角色再搭配上莎莉麥克琳的氣場,還能不爽嗎?
我很喜歡這三個不同世代、不同膚色的女生相處的感覺,在水裡嘻鬧那一幕尤其令人心情愉悅,通常電影裡只有男生才會不顧一切下水去玩吧。另外老女人和她女兒的對手戲也精采無比,看了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日本鬼才導演+編劇宮藤官九郎的腦粉,
再加上高中也是吉他社社員,
看完宮藤桑自編自導的電影<地獄哪有那麼high>,
只能說絕無冷場,讓人又笑又哭,邊笑邊哭,
想笑的時候和其他觀眾一起笑出聲,
想哭的時候看到隔壁觀眾拿出衛生紙擦眼淚,
這種和大家情緒同步的感覺,真是太令人滿足了。
宮藤官九郎的作品仍然維持一貫的水準,
包括突如其來的無厘頭笑點,
或是動不動就倒敘,推翻觀眾前面的既有印象,
都是很宮藤式的剪接節奏和劇情安排。
演員方面,從這幾年神木隆之介接的角色,
就看得出他一直想要有所突破;
而這次和宮藤的合作感覺非常自然,
不像之前的<還有第11人>還是有點為突破而突破的尷尬感。
長瀨智也近幾年有些浮誇的表演方式,
用在Killer K這個惡鬼角色居然變得恰如其份。
而宮藤的老班底們當然也不會缺席,
桐谷健太、古田新太、皆川猿時都有很突出的表現,
當然還有之前在<對不起青春>合作過的坂井真紀、森川葵。
尾野真千子和宮澤理惠戲份不多,但在關鍵片段還是亮眼無比。
本來就是樂團咖的宮藤,在電影裡面寫的歌是本片另一亮點。
既有重金屬感卻又莫名搞笑。
還有連鬼都很難按到的地獄和弦也戳中我的笑點,
完全讓人想到以前手指不夠開,按不到和弦的窘樣啊!
劇中那些地獄的場景,感覺得出有很用心地考察過傳說。
另外天國、人間、地獄的對照也很有趣,
怎樣的地方算是天國?怎樣的地方算是地獄?
天國或人間,真的比地獄開心嗎?
#只要有你地獄也是天國
#如果沒你天國也是地獄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pu-8l3V5aE
今天去看了這部<時尚代價>,
看到了快速時尚究竟讓整個世界付出了多少血淋淋的代價。
知名品牌的成衣業者紛紛將成衣的製造人力外包給開發中國家,
不但節省成本,還能規避勞工的權益保障。
而這些開發中國家為了搶這些訂單,也只好跟著壓榨自己人,
結果2013年,孟加拉發生了Rana Plaza大樓倒塌壓死1129人的慘案,
而且史上最嚴重的四起成衣工廠的意外,有三起就發生在2013年。
(諷刺的是,2014年全球時尚產業的營餘創下歷史新高)
不過因為是「外包」,所以那些知名品牌都不太需要負責任。
問題不只於此,還包括了印度農民的自殺潮、美國棉田的農藥汙染、
勞工抗爭所面對的鎮壓、印度恆河的重金屬汙染等。
而這些都是源自於在以消費為唯一取向的資本主義洗腦下,
人們對於衣服逐漸養成的俯拾即丟觀念。
老實說我對社會學毫無研究,無法對資本主義做出什麼批判,
而且像我這種時尚絕緣體,購物慾又遠低於一般人,
要理解那種對於成衣及時尚無止盡的慾望也不是很容易。
原本看完影片後第一個想法:好我來找找看哪些是公平貿易品牌,
多多購買或推銷這些公平貿易廠牌就算是幫到一點忙了。
結果馬上被映後分享的苦勞網記者王顥中給打臉XD
他說也有調查顯示公平貿易品牌所合作的勞工薪資更低,
所以「買公平貿易品牌就幫助了被剝削的勞工」的想法太過天真了。
(不過我比較好奇,這些品牌的勞工,勞動條件也一樣差嗎?)
另外也有觀眾分享,覺得還是要從保障勞工權益(譬如支持工會)著手。
我覺得就像同志運動一樣要雙頭併進,治標也治本吧,
一方面替最底層的勞工爭取最基本的人權,
另一方面要從結構面改變整個時尚產業以消費為唯一取向的制度。
(很虛的結論,但這件事情本來也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就可以解決的啊…)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