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電影 (46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圖åƒè£¡å¯èƒ½æœ‰1 人ã€ç«™ç«‹å’Œæˆ¶å¤–

 

#滾滾紅塵
#應該無雷
 
滾滾紅塵(數位修復版)
 
去年看了《霸王別姬》數位修復版大為驚豔,因此對於《滾滾紅塵》有同樣的期待。二者同為九零年代經典作品,皆描述同一個動亂年代下的人物樣貌與情感,製作陣容同樣豪華(張愛玲+三毛+林青霞+張曼玉+秦漢+羅大佑+陳淑樺);《滾滾紅塵》甚至拿下《霸王別姬》無緣參與的金馬獎八項大獎,包括林青霞生涯唯一的金馬獎影后。再加上對於三毛和張曼玉的私心喜愛,主題曲甚至是我高一社團成果發表會初次上台自彈自唱的歌曲,都讓我覺得此次數位修復版非看不可。
 
不過看完後發現實在不應該用《霸王別姬》的標準來期待,畢竟期望愈高,失望就愈深。相較於《霸王別姬》的深刻動人,二十幾年後仍顯氣勢磅薄;《滾滾紅塵》幾段經典戲碼確實相當經典(跳舞、擁抱、罵街、登船),但以現代的角度看來整部戲還是有點過時。包括角色設定距離現實較遠,劇本略為單薄;男女主角的感情雖是重點,但其產生與轉折都交代得不夠清楚。另外某些技術層面不若《霸王別姬》紥實(例如揍人看起來像摸人、頹廢的妝髮看來一點都不頹廢),也降低了戲劇的說服力。
 
從片中可以看出九零年代初萌芽的女性意識,女性可以自在地對男人頤指氣使,瀟灑說出不需男人撐傘。但到了關鍵時刻還是一樣,男人以大局為重,女人則以男人為重;男人可以逢場作戲,女人仍須死心塌地。觀影時我始終覺得那個時代的男人和女人到底在幹嘛,或許這種唯美浪漫愛情的美學比較容易產生過時感,但也有可能只是我已經忘記這種文藝愛情片要怎麼欣賞了。
 
我想這部片最大的意義是留下這些藝術創作者最好的狀態吧。感覺得出三毛歷經生離死別後,將自己的癡情絕戀都投入這個劇本當中了。林青霞的演出有所突破,但還是掩蓋在她出色的外貌底下,片中的沈韶華實在太美了。張曼玉的演出一如既往搶眼,秦漢也一如既往還是秦漢。另外主題曲極為出色,羅大佑的詞曲貼合劇情,陳淑樺的聲線也與電影氛圍完美相襯,替本戲加了很多分。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iceã€çš„圖片æœå°‹çµæžœ

#為副不仁
#Vice
#防雷線下有雷

 

為副不仁(Vice)

 

一向不是那麼愛看這類型的政治電影,但有時也會提醒自己不要跟舒適圈以外的世界太脫節;尤其錢尼身為美國史上最有實權的副總統,許多政治決策對於世界局勢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因此藉由電影來多了解一些也是不錯。看到影片後段時實在不禁令人感歎,一個人的決策居然可以造成如此深遠的影響啊。

 

整部電影立場鮮明且與我相近,因此觀影過程中我也不斷提醒自己電影內容有偏頗的可能性。不過電影開頭本來就講明只能儘量貼近事實,而且舉凡法律條文的極端解釋、宣傳文句的精心設計、利用名詞代換製造昧於事實的恐懼,放在現在的台灣社會來看實在相當有既視感啊。

 

本片在剪輯或敘事手法上用了一些特殊方式來增加趣味性,試圖營造某種幽默感;不過有些部分看了不太習慣,而且後半段有些節奏讓人有點想睡(也可能是我真的睏)。最後的彩蛋倒是真的好笑,頗有幽自己一默的趣味,為整部戲加了很多分。

 

====================================
我是防雷線,為何一直下雨!
====================================

 

從戲中可以看出錢尼如何在複雜的政治圈中沉潛醞釀、耐心等待合適時機出擊、逐步往上爬。他辯才無礙,有辦法把各種大膽妄為的念頭講得實際可行;片中反覆出現的「釣魚」元素也暗示著錢尼的深沉老練。說服小布希釋放權力並藉此取得權勢與利益,當然是他這輩子最大的成就。不過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將「遺產稅」稱呼為「死亡稅」,增加民眾反感進而達到減稅目的的手段實在太高竿了;而且這不就跟反同團體汙名化同婚和性平教育的手法如出一轍嗎!

 

錢尼和家庭關係也相當特別。妻子琳恩的野心不亞於他,但礙於性別劣勢只能將寄望於錢尼;當小女兒出櫃時錢尼第一時間表達支持,而琳恩卻愁容滿面地擔心會影響選舉。而最後大女兒因選戰告急而欲表達反同立場,錢尼的默許也傷透了小女兒的心。我想錢尼還是愛著小女兒的,但政治和家庭本來就難以兼顧,需要權衡與抉擇;對小女兒而言,父親無異是在她和政治之間選擇了後者吧。

 

傳記式電影要如何拿捏節奏感很重要,如果太平舖直敘,或貪心放入太多內容,便容易顯得枯燥乏味。本片同樣放了許多錢尼生涯中的重要事件,不過在剪輯或敘事手法上用了一些特殊方式來增加趣味性。有些部分像是中段的假字幕還滿有創意的,但像旁白的敘事手法我看了不太習慣也不覺得有趣,也許是導演想要藉此將電影的主觀性給合理化吧。倒是最後的彩蛋幫這部立場鮮明的電影幽了自己一默,根本就是在講現在的美國(或台灣)(或全世界)!

 

這種只要提到政治或其他敏感議題就吵成一團或漠不關心的狀況真的好熟悉,像我就不想把這篇心得貼在PTT movie板,肯定會吵起來。最近在那裡貼的電影心得文只要跟同志有關都會有人來亂入跳針,但至少我還有能力溫柔而有條理地回(ㄉㄚˇ)應(ㄌㄧㄢˇ)對方;但如果要吵到政治或左派右派的,我一時間也很難把想法講清楚,只會淪為各說各話而已吧。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1 人ã€èŠ±å’Œå©šç¦®

 

#愛欺
#TheWife
#防雷線下有雷

 

愛.欺(The Wife)

 

看完《真寵》後對於Olivia Colman的演出大為讚賞,但奧斯卡頒獎典禮過後許多人卻為Glenn Close叫屈;便讓我對《愛.欺》這部電影充滿興趣。看完後的感想是Glenn Close的確演得極好,好幾場戲的表情演出精采至極;演對手戲的Jonathan Pryce也襯托得精采。

 

不過我覺得劇本有點可惜,「代筆作家+夫妻」明明是絕妙的設定,卻花了太多時間在帶領觀眾揭開事實真相;而所謂的真相早就在預告片和開頭舖陳中就透露太多了。我的想法是要嘛就把謎藏得深一點,謎底揭曉時才會有爆點;否則乾脆直接放棄解謎氛圍,多留點篇幅來描繪主角二人在這段關係中的認知與感受。另外兒子、編輯、攝影師等配角的支線劇情都不夠精采,有點淪為推動劇情的工具人角色。我覺得這部戲仍然可以一看,但奧斯卡只入圍女主角一項並不令人意外。

 

====================================
我是防雷線,嗚嗚連假剩一天了
====================================

 

主角夫妻二人微妙的關係互動是本片的最大亮點。一個才氣縱橫卻必須隱身幕後,一個長袖善舞卻胸無點墨;兩人因「才華」而相知相愛相守,卻也因為「才華」在彼此心中埋下了不安感。雙方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得知,對方是真心愛著自己?還是純粹利用自己的才華或性別優勢?我相信他們各自都用著某種方式愛著對方,但在這樣的共犯結構下,要全然相信對方實在很困難。

 

身為故事主角,Joan這個角色有著相當複雜的內心戲。才氣獲得諾貝爾獎肯定理應狂喜,頒獎過程中卻始終只能以妻子的位置分享殊榮。她對於先生不但奉獻才華,也耐心地隨侍照料;然而先生獨佔光環的傲氣、招蜂引蝶、甚至大挫兒子銳氣卻讓她心生不滿。劇中這些百感交集幾乎都依賴Glenn Close的眼神、表情和肢體來呈現,只有零星幾場戲中才有機會用言語表達出來;可能也因為這樣過於「收」的表現,因此在奧斯卡女主角獎的競逐上比較吃虧,最終輸給《真寵》中將安妮女王演得大鳴大放的Olivia Colman。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irl 芭蕾少女夢.jpg

 

#芭蕾少女夢
#Girl
#防雷線下有雷

 

 

芭蕾少女夢(Girl)

 

如同許多弱勢族群,在談論跨性別者的處境時,我們通常會想到的是那些顯而易見的惡意與歧視。但是當那些惡意與歧視消失時,跨性別者的煩惱就完全消失,他們的處境就100%改善了嗎?

 

原本想像這是個跨性別女孩在充滿歧視的處境下,艱苦訓練芭蕾技術,交雜著心酸、憤怒與勵志的故事。然而在影片中實際感受到的是更多深入而內在的部分,除了突顯跨性別者的身體議題外,也著重在他們的自我要求與自我看待。

 

整部電影的調性並非張揚的憤怒和心酸,也沒有太多的勵志精神;更多的是壓抑下的掙扎與痛苦。說到痛苦,我真的沒有預料到這部電影會讓觀眾感覺如此之痛;至於怎麼個痛法就留給大家自行進戲院體會吧。

 

====================================
我是防雷線,週六還要補班好討厭
====================================

 

主角拉娜是個抱有芭蕾夢的跨性別女孩,片中她大部分時間的表情都是壓抑、緊繃的,即使在歡樂的場合,她的笑容也仍然帶著拘謹。她不擅於表達內心,即使醫療人員都很友善,即使父親可能是全世界最用心的父親,她也無法吐露內心的煩惱。也許她知道自己的問題不是他們可以解決,說了也沒有用,只是為難別人而已吧。

 

整部電影花了相當篇幅,描述拉娜對於自己身體樣貌的厭惡。她從未直接說出口,但每次面對鏡子、反覆貼上與撕下膠帶、父親不經思考地闖入、女孩不以為意地訕笑、男孩試圖觸碰她胸部及私處的時候,我們仍然可以從她的表情與淚水,感受到那種不甘與難受。當然跨性別族群的異質性極高,並非所有跨性別者都無法接受自己的身體樣貌;不過這部電影的確深刻、具體地呈現了某一類跨性別者的自我感受。

 

身體健康也是跨性別族群的常見議題,包括荷爾蒙治療及變性手術都需要一定的健康程度才能施行,接受治療本身也會影響身體健康。尤其拉娜全心投入芭蕾訓練,但因為年紀太大才開始鍛鍊而更為刻苦,這一切的總和遠超過她的身體所能承擔。即使如此她仍執意為之,可見日復一日被困在自己厭惡的身體裡有多麼令人難以承受。很多人可能難以理解這種感受為何如此強烈,但這個世界上的人口組成本來就是如此複雜而多樣化,因此無法理解其他人的親身感受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拉娜的芭蕾夢也是本片的重要元素,不過片中並未致力於呈現芭蕾的優美與藝術性,而是用大量的近距離鏡頭強調拉娜練習時堅毅而痛苦的表情。而更令觀眾痛苦的是那些芭蕾練習後的腳部特寫,每次看到這種畫面都讓我無法打從心底欣賞芭蕾,更何況片中這種畫面對我來說實在是太多了一些;再加上最後那段戲,為何要如此折磨觀眾腦中的痛覺神經!

 

最後回到拉娜本身,可能有人會認為,拉娜身邊已經有這麼多支持和友善的力量了,醫療人員全力協助她的治療,朋友們也似乎不介意她的跨性別身分,再加上可能是全世界最用心的父親,她到底還在痛苦什麼,到底還有什麼不滿足的?我認為這可能正是她如此痛苦的原因,畢竟她知道這一切都不是身邊這些人的錯,她的問題也不是他們可以解決,告訴他們也沒有用,只是徒增他們煩惱而已。

 

歸根究柢,跨性別族群的問題還是來自於社會制度的不友善。當然社會制度一向都是為了社會運作方便,以多數人的利益而建立的;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體認到這些少數族群便是社會制度下的犧牲者,而非他們故意不遵守社會制度。因此在社會制度緩慢改善之餘,也希望社會大眾能夠對於各種弱勢族群以及這個世界的多元性多一份理解,少一些成見。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2 個人ã€å¤§å®¶ç«™è‘—和室內

#日日是好日

#無大雷

 

日日是好日

 

前半段幾乎沒有劇情,像是淺顯有趣的茶道教學,可以看到日本茶道對於細節多麼地要求,每個步驟順序、姿勢、眼神、聲音、甚至步伐都極其講究;而且日本人的壓抑個性也十足展現在茶道技藝當中。

 

主角於我而言十分有共鳴,嚴肅、想太多、手腳笨拙,不擅表達情緒,對於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感。原本只是跟著表姊去學習茶道,自己卻不知不覺深陷其中。在鑽研過程中遭遇挫折時格外難受,彷彿連自己的興趣都在否定自己;但在經歷人生轉折後,卻意外從中獲得療癒的力量。黑木華把不同年齡的層次感演得十分出色。

 

茶由水沖泡而成,電影中對於水這個元素也多所著墨,包括雨水、大海、瀑布、淚水、茶水等各種型式的水在片中都有不少戲分。我喜歡片中對於各種水聲的收音與詮釋,梅雨、秋雨、熱水、冷水、海浪、哭泣的聲音各有巧妙,聲聲入耳。

 

以茶道為主題的電影當然免不了人生哲理,不過還不至於有說教感;只是有些台詞及OS比較老派,不太像年輕人口中的話。我喜歡片名「日日是好日」的詮釋方式,以及不斷重覆形式的茶道哲學;也許在日新月異的世代裡,更需要這種「不變應萬變」的人生態度吧。要達到如此境界並不容易,就連武田老師也曾經因為恩師過世而自責甚深,而且她肯定也曾經是笨手笨腳的茶道新手,或許也曾經因跪坐而腳麻站不起來;多年下來精進了茶道技藝,更累積了人生經驗及智慧,才有這般的豁達與釋然。整部電影的調性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有點太淡,但也許就像電影裡說的,某些事情可以立刻就懂,但也有些事情需要長時間的重覆咀嚼才能理解吧。

 

在樹木希林過世後觀賞這部遺作特別有感觸,從過去的訪談內容中就可以窺見這位傳奇女演員獨特的智慧及思考模式,與電影的精神也十分相襯。謝謝你多年來卓越的戲劇演出,很遺憾只看過你人生最後幾部作品,希望有機會能夠欣賞到你之前的演出;雖然你應該會回答我說:不用追我這種老太婆的戲,去看年輕人的戲吧!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1 人ã€å¤œæ™š

#真寵
#TheFavourite
#應該算無雷

 

真寵(The Favourite)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女王與知己》,都可以看到光鮮亮麗的英國女王私底下的任性與寂寞;不同的是《真寵》裡的安妮女王更加古怪,宮庭爭鬥的部分也更加厲害(但當然沒有中國宮鬥劇那麼多複雜難解的心機就是了)。主要的看點是三姝的演技、華麗但荒謬的氛圍;另外比起爭取渣皇帝的寵愛(例如《後宮甄嬛傳》),爭取女王的寵愛感覺有趣多了啊。

 

我好喜歡Olivia Colman扮演的這位安妮女王,滑稽、幼稚、卻又寂寞地讓人心疼。有時候讓人覺得她傻乎乎的,一直被另外兩位女角耍著玩;但很多時候她是心知肚明的,只是因為太寂寞了,所以即使知道接近她的人或許別有用心,還是無法自拔地陷在雙姝爭寵的滿足感當中。另外女王與Sarah的權力關係實在很有意思,在Abigail出現前完全呈現一種詭異的和諧感。至於Abigail所追求的目的則較為直線,利用與Sarah完全不同的姿態,滿足了女王的另一種需求。最後的結尾讓人十分愕然,但那一幕的演員表情也很值得玩味;女王的選擇是對的嗎?也許根本沒有哪個選項是對的呢。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oma movieã€çš„圖片æœå°‹çµæžœ

 

#羅馬
#Roma
#全篇無雷

 

羅馬(Roma)

 

很可惜沒有進戲院看這部電影,因此無法心無旁騖地沉浸在這麼淡然、卻又這麼細膩的電影敘事手法當中。但這部攝影真的是相當了不起,很少有步調這麼緩慢的電影會讓我如此喜歡,全片的黑白色調、90%以上都是靜止或水平移動的運鏡(好幾個長鏡頭都好厲害而且好美,而且技術層面高超但絲毫不著痕跡,到底是怎麼拍出來的啊)、平實的生活感,堆疊出來的效果極其驚人。

 

這部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階級差異的呈現方式。那種階級差異不是某些電影裡那種一方高高在上,蠻橫地欺壓另一方的極端設定;而是錯綜交雜地存在於不同種族、職業、性別之間,而且與彼此之間的情感並不相悖。這部電影的拍攝手法,把那種階級差異如何幽微存在於真實生活、又如何影響人的內在與外在表現描繪得好自然,自然到一點都不會讓觀眾覺得這部電影是在「講」階級議題,只是階級議題剛好存在於這個時空背景、這個故事當中而已。

 

另外看了網路上的心得,講到各種隱喻、時代背景的細節以及與導演童年經歷的真實對照,不由得對這部電影更佩服了一些。而且女主角居然是第一次演戲,那種自然無演技的真實感好強烈,把這個角色塑造得好深刻。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reen bookã€çš„圖片æœå°‹çµæžœ

 

#幸福綠皮書
#GreenBook
#防雷線下有雷

 

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

 

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依然嚴重,尤其在美國南方更為赤裸而張狂。一個白人酒店保鑣Tony受僱於黑人天才鋼琴師Dr. Shirley,擔任南方巡迴表演的司機兼保鑣,故事就此展開。當時黑人的社經地位遠不及白人,然而Dr. Shirley和Tony的狀況卻剛好顛倒;這種衝突感讓電影變得更有厚度。片中的種族議題並未處理到很深的層面,當然那些明目張膽的歧視看來依然教人憤怒,但片子的輕鬆、溫馨調性有效調和了可能出現的沉重感。劇中角色塑造非常成功,情感轉變細膩,演員的出色表現也功不可沒,在戲院裡很自然地看到哭,很享受這部電影。

====================================
我是防雷線,連假第一片!
====================================

兩個主角都塑造得非常成功,光是角色的豐富度就足以撐起整部片子。Dr. Shirley是個才華洋溢的音樂家,結合古典與流行的唱片作品相當受歡迎,也四處受邀演奏。Tony則是個酒店保鑣,書讀得不多但工作歷練豐富,處事及應變能力極強。職業及社經地位上的差異也反映在他們的外顯性格及相處情形,拘謹、文雅、高傲、高自尊心的黑人,遇見囉嗦、粗俗、衛生習慣不佳但直來直往的義裔白人,許多衝突笑點便由此產生。

 

兩人在相處的過程中受到彼此影響,發生了微妙的轉變。Tony原本對黑人有所歧視,接下工作也只為了豐厚的酬勞;但感受到Dr. Shirley的演奏魅力,並親眼見識到黑人在美國南方受到的歧視居然如此理所當然、不加修飾,便開始用心保護他、替他打抱不平。而且Tony對於Dr. Shirley的同志傾向與晚上溜出去的行為也沒有多做批評,不愧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也可以看出他其實是心胸開闊的人,過去的歧視行為比較像是因為不理解,而非打從心底的憎恨。

 

Dr. Shirley原本對於這個大老粗十分頭痛,但也不自覺地受到他的直率所影響。用手拿著炸雞吃並且亂丟骨頭這種事以前他絕對死都不會做,如今被迫做了居然覺得很輕鬆(好愛這段)。看得出來他一直以來活得多麼壓抑,認識了Tony對他來說是種釋放,甚至對他愈加依賴;但當他以為Tony要離開時又拉不下臉放低姿態,硬要用高酬勞來挽留對方(根本是傲嬌嘛這段我也好愛)。

 

看到那些專屬於白人的飯店、餐廳、廁所、甚至日落鎮都令人生氣,但更令人心疼的是兩人從車裡到車外的那段對話。Tony覺得Dr. Shirley社經條件這麼好,總是為上流階級演奏;比起來總是為生活辛苦打拼的自己還比較「黑」。殊不知這正好戳到Dr. Shirley的痛處,讓他在雨中卸下心防嘶吼:我既不夠黑也不夠白,而且還不夠男人!這一吼彷彿把他一生中的孤獨、忍耐、武裝、委屈和無所歸依都宣洩出來了。看到這段時我也很自然地連結到自己的同志身分,以及之前曾經在異性戀主流世界和同志社群之間不知自己該歸屬何方的徬徨感。

 

不過這部片畢竟沒有要走沉重路線,收尾收得格外光明。在黑人酒吧裡的即興演奏圓了Dr. Shirley融入黑人同胞的夢想,回程路上的警察居然是善意提醒。最後Tony順利回到家過聖誕節,Dr. Shirley也放下傲嬌,接受Tony一家人的善待;Tony妻子抱著Dr. Shirley說謝謝他幫忙改信實在是太神來一筆了。雖然結局稍嫌美好,但畢竟是真人真事改編也很難硬改得黑暗,對我來說它就類似《關鍵少數》,是部適合一般觀眾看的種族議題片吧。最後要稱讚兩位主角一收一放的演技實在太棒,幫這部片加了很多分,預祝兩位在奧斯卡都有好成績。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1 人ã€ç‰¹å¯«

#邊境奇譚
#Border
#防雷線下有雷

 

邊境奇譚(Border)

 

融入現實的奇幻設定很特別,演員表現突出,不安氣氛的營造得精采,整體算得上好看;但如果只想輕輕鬆鬆地看部電影當作娛樂,或是不想看到一些可能讓人不適的畫面,或許有其他更適合的選擇。

 

====================================
我是防雷線,實在是很難下筆寫心得的一部電影啊
====================================

 

人獸之間有何差別,亙古至今仍然討論不休。孟子的說法廣為人知,但當出現介於人獸之間的另一個種族,人類的道德標準應如何適用?片中主角表明自己無法傷害人類,以人類的觀點當然慶幸他還保有人性;但以同族人來看,他何嘗不是甘願被人類收編的叛徒?再說人類自己就不會傷害人類嗎?歷史上最擅長傷害人類的生物就是人類自己好嗎。

 

我非常佩服飾演主角的Eva Melander,不但為戲增胖扮醜,並且投入了相當大的苦心,藉由樣貌、表情、肢體動作、聲音與呼吸,讓觀眾完全相信表現人性與獸性同時存在於他身上(這裡的獸性並非一般語意裡形容人類時用的貶義)。戲裡也刻意模糊了種族與性別之間的界線,所創造出來的不安感強烈而迷人。不過那些吃蟲子、長出非人類器官、或是像嬰兒卻又不是嬰兒的未授精卵,可能會讓某些觀眾看了不舒服吧。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1 人ã€åœ¨èˆžå°ä¸Š

 

#波西米亞狂想曲
#BohemianRhapsody
#應該有雷但好像沒什麼差

 

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非常幸運趕在下檔前進戲院看了這部電影。過去對Queen的成員和經歷並不熟悉,只知道他們的曲風熱鬧而華麗,歌曲情感豐沛,穿著怪異,主唱極具特色。歌曲方面最熟悉而且喜愛的,當然就是家喻戶曉的「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還有神曲等級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因此當看到「波西米亞狂想曲」的片段以及「We Will Rock You」的前奏被創作出來的過程,真的是會起雞皮疙瘩耶。

 

電影中除了樂團的成名經過外,也用了相當篇幅在著墨主唱Freddie戲劇性的一生,當然也包含他的同志性傾向。因此可以看到專屬於那個年代的同志文化及處境,例如「Castro clone」般的外型與穿著(就是說那個年代許多主流男同志都長那樣),以及媒體對於Freddie私生活的窮追猛打(那段處理得很魔幻,不知道是不是暗示著他使用娛藥性藥物的狀況)、以及愛滋風暴(醫院和小男孩那一幕雖然輕輕帶過但十分動人)。

 

不過我印象更深刻的是電影中不斷提到家(home)或家庭(family)的概念,究竟哪裡才是他的家,誰才是他的家人?電影當中Freddie與原生家庭的和解、樂團成員之間的情誼、以及摯愛Mary對他的體諒與關切都極其感人;但我也同意某些影評說的,其實無須將同志生活如此醜化,再把原本的異性戀親友當作唯一的救贖。身為男同志,非常能夠理解Freddie的徬徨;我自己也花了很多時間(也許是一輩子)在思考及摸索自己的情感歸屬,是異性戀世界的親友們,還是擁有共同水平身分的男同志們?也許在社會對同志的歧視完全消失之前,兩者永遠無法完全融合,我們都只能徘徊其中吧。電影當中保羅雖然上電視爆料詆譭Freddie,但最後那句話說得真是貼切,Freddie實在是太害怕寂寞的吧。(誰不是呢)

 

看了結尾片段,樂團成員的選角和本人也太像了吧!而且回家看了當年Live Aid演唱會的片段,簡直是神還原!不管是佈景、美術、演員動作都一模一樣!好羨慕當年在現場聽演唱會的歌迷喔。看完電影,感覺更加理解Queen為何擁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感謝他們帶給這個世界如此美好的音樂作品;也很敬佩Freddie的特立獨行,讓世人看到這世界可以有更多不一樣的可能性。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1 人

#冰雪奇緣
#Frozen
#有大致劇情走向雷

 

冰雪奇緣(Frozen)

 

看完終於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把《冰雪奇緣》和同志議題連結在一起,這並不是說劇情裡有同性戀情或哪個角色有同志性傾向,而是Elsa的經歷和許多同志的成長歷程有太多的共同點。Elsa從小有個令人望而生懼的天性必須隱藏,甚至導致自己與家人的疏離。直到被驅逐離家後,發現自己能夠在另一個環境裡盡情發揮天性,恣意展現自己的模樣,徹底拋開封閉而不愉快的過去;是種孤獨而自由的感覺。過程中就算別人主動釋出善意,仍然難以化解內心長久以來的恐懼。最終才發現那種恐懼,是害怕不被愛的恐懼;所以一旦擁有祝福與愛,便可以消弭恐懼,獲得力量。以上這一切不限於同志議題,而是每個「異類」尋求真我的過程;但相信很多同志絕對都會心有戚戚焉。如果沒有Elsa這個奇異的角色,以及「Let It Go」這首神曲;《冰雪奇緣》就是一部好看但稱不上特別的迪士尼電影。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2 個人ã€å¾®ç¬‘的人

 

#天外奇蹟
#Up
#應該無嚴重雷

 

天外奇蹟(Up)

 

皮克斯居然有這麼平凡細膩、卻又後勁極強的電影。中間當然不乏各種逗趣可愛的片段及角色(從來沒有看過這麼萌的反派群),那些五顏六色的氣球也讓人印象深刻;但20年後我肯定還會記得的是讓我在跨年夜邊哭邊吃晚餐的開頭片段、卡爾拖著一屋子的回憶奮力向前的身影、以及那本相冊。

 

看到有網友的比喻深得我心,卡爾對著屋子聲聲呼喚著「艾莉」,事實上那棟房子就是記憶的羈絆,平時只能緩慢拖著往前走,也常常拉著卡爾往前跑或往上飄,讓卡爾無法隨心所欲行動;但關鍵時刻又會跳出來拯救卡爾。更重要的是,因為有了羈絆,才驅使著卡爾一步步向前,甚至讓原本行動不便的他便得如此敏捷;我想這才是羈絆最重要的力量所在吧。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ä¸€æˆ–多人

#無敵破壞王2
#RalphBreaksTheInternet
#WreckItRalph2
#防雷線下有雷

 

無敵破壞王2(Ralph Breaks the Internet: Wreck-It Ralph 2)

 

很慶幸之前先找了第一部來看,帶著滿滿的感動與記憶來觀賞這部續集。前作充滿了舊遊戲機世代的懷舊風情,相信許多經歷過的人都心有所感。續集則大步跨向網路時代,而且不像《一級玩家》的未來感,而是將世界觀立足於現代的網路世界,隨處可見的網路哏讓人會心一笑。再加上迪士尼動畫永遠不乏好笑、可愛、感人的元素,加上流暢緊湊的劇情和豪華客串嘉賓;六年後的這部續作依然沒有教人失望。

 

====================================
我是防雷線,終於在年底前湊滿本年度第50次進戲院了。
====================================

 

從遊戲機到網路世界,看得出這部續作煞費苦心,把網路運作與現代人的上網模式給具現化出來。包括各種真實或虛擬的網路社群網站、無處不在的彈出式廣告視窗、網路留言板的惡意留言、熱搜影片的快速火紅及快速退燒,具現化的結果既真實又逗趣,讓人看了很有共鳴。

 

除了網路世界具現化之外,華麗的迪士尼公主客串陣容也是一大亮點。全員出場的剎那令觀眾十分驚喜,但她們可不只是露個臉當作彩蛋而已,接下來居然開始認真吐嘈過去的迪士尼公主形象:總是有著出眾的外表與悲慘的際遇,總是被強大的男人拯救;甚至總是在水邊就開始唱起歌來,周圍還會有配樂出現。原本以為這段結束後就沒有公主的戲份了,沒想到片尾公主們再度出現拯救破壞王,顛覆公主總是要靠男人拯救的形象;最後甚至讓破壞王穿上公主的服裝,頗有性別翻轉意味。這些安排與其說是在嘲諷過去的迪士尼,不如說近期的迪士尼很用心地在反思性別議題吧。

 

另一個頗堪玩味的亮點,在於主角之間的關係轉變。看到部分網友認為續作角色崩壞,我並不認同這種說法,反而認為續作讓角色的厚度更為增加。第一集的雲妮露活潑熱情、對賽車極度執著;第二集則增加了喜歡追求新鮮與刺激,厭惡一成不變的設定。第一集的雷夫期盼融入遊戲成員當中,第二集則讓觀眾看到他渴望安定,並擁有強烈不安全感的一面。這些轉變其實並不突兀,都是建立在原有人設基礎上的合理設定。

 

此外也有網友埋怨續作讓兩人關係變質,事實上任何人際關係經過了六年都可能變質,就算深愛彼此的情侶也不能保證六年後依然相愛;更何況雲妮露與雷夫又不是情侶,也沒有什麼一生一世的誓言。而且這樣的轉變並非無跡可尋,在第一集當中,兩人發現對方同樣受到遊戲裡的其他成員所排擠、渴望獲得認可,因此一拍即合;再加上個性相容以及共同的冒險經歷,因而產生深厚的友情。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兩人的相異之處,雷夫想要的是其他人的善待與接納;而雲妮露單純只想享受賽車的樂趣,並不那麼在意和其他人的連結。因此可以說在第一集中,兩人雖然產生強烈的連結,但所追求的目標並不相同。

 

這樣的差異到了第二集便開始發酵。雷夫享受安逸的生活,而且如果不用工作只要整天聊天抬槓他更開心;雲妮露雖然覺得Sugar Rush的比賽了無新意(即使雷夫已經幫她挖了三條跑道),但更不希望遊戲消失,連最喜愛的賽車樂趣都被剝奪。劇情一開始時,兩人還能依靠友情化解歧見;但隨著雲妮露在致命關頭遊戲裡找到了心之所向,兩人價值觀的差異被迫浮上檯面,衝突便勢不可免。過程中雙方的內心都充滿矛盾,雷夫雖然知道雲妮露對賽車有多麼著迷,卻無可自拔地被自身的不安全感給啃蝕著;雲妮露很清楚致命關頭才是她夢想的所在,但卻又在意雷夫的脆弱情感,害怕會傷害了他。

 

終於雲妮露在神力的提點之下,瞭解到即使最要好的朋友,也可以擁有不同的人生目標;而雷夫在一連串高潮劇情後,也體悟了放手即最好的祝福。碎裂的愛心吊飾最終成為兩人各持一半的信物,兩人即使相隔兩地,仍然可以每日視訊聊天;就如同學生時代朝夕相處的同學,畢業後成為遠遠關心的終生摯友。有網友認為第二集太過現實不夠夢幻,我卻覺得兩人經過爭執後還能和好、關係進一步昇華,且都有所成長;還有什麼比這個更為夢幻的結局呢?

 

#這次看片尾名單才發現女上士的配音居然是Glee的Sue
#原本以為今年會突破60部電影
#但最後幾個月身體狀況實在太多了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å¤œæ™š

 

#無敵破壞王
#WreckItRalph
#沒錯是第一集不是第二集
#爆第二集雷者死
#全篇無雷

 

無敵破壞王(Wreck-It Ralph)

 

這是部可愛又精緻的電影,和《一級玩家》一樣是電影跟遊戲的完美結合。不同的是這部電影裡少了那些酷炫華麗的特效,卻多了老玩家才懂的8-bit 電玩懷舊感(我最喜歡這部分了);電影中帶到了舊遊戲即將消失的傷懷,不過畢竟是迪士尼電影,片尾當然要充滿希望地賦予老遊戲新的生命。同樣地,故事也無法太深入探討何謂好人、何謂壞人,不過至少能讓孩子知道好人和壞人不是那麼絕對的二分,以及要勇敢作自己,我想就足夠了。

 

整齣戲的劇情流暢又有趣,深度就是迪士尼電影該有的深度,轉折都有兼顧意外性及合理性。一開始的反派互助會就教人感覺既好笑又溫馨,好多遊戲的反派全部都在裡面;中段也有很多經典遊戲的的角色客串(快打旋風、超級瑪莉歐、音速小子、小精靈等),後面該感人的部分也很感人,唯一的愛情元素也衝突得很可愛,整體而言是部令人喜愛的優秀作品。唯一遺憾的是看完這種電影後一定要在網路上找彩蛋影片,但現在找到的都是《無敵破壞王2》的彩蛋影片啊。(嘆)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1 人ã€ç‰¹å¯«å’Œå®¤å…§

 

#霸王別姬
#沒有嚴重雷但應該有雷

霸王別姬

- 

雖然片長將近三小時,觀看時卻一點也不覺得漫長。不得不佩服陳凱歌的導演功力,雖然童年和少年時期有些轉折細節交待得不夠清楚,但整體還是拍得磅礡大氣。故事從民國早年、日本侵華、共產黨統治中國到文化大革命,可以看出無論政權如何改弦易轍,清算前朝永遠是不變的戲碼;而表演藝術便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我想起屏風表演班的《京戲啟示錄》,同樣有著老戲骨對於藝術的堅持,以及傳統表演藝術面臨時代洪流的難以維繫。

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便是個對於京劇無比執著、癡迷的名角,甚至他陰柔的性別氣質以及同性性傾向都似乎與他入戲過深,分不清真實與虛幻的差別有關。從現代的性別意識來看,這種設定或許不是那麼政治正確;但在25年前,能夠有一齣戲把一個男人一生當中對於另一個男人的愛描繪得如此盪氣迴腸,也真是不簡單了。

據說原作小說是李碧華為張國榮而量身訂做,他和程蝶衣這個角色有太多的共同點,不只是他數年後公開承認自己的同志身分,也包括他天生的舞台魅力、對表演藝術的執著、俊美的外表、直率的個性。與其說這個角色適合他,我更覺得是張國榮把這個角色帶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他在京劇表演下足苦功,甚至到了不需要替身的地步,一顰一笑、一回首一轉身,都讓觀眾和袁四爺一樣對他的演出無比癡迷。

看完這齣戲後也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當初很多人把張國榮的過世和程蝶衣聯想在一起;二者的離世實在都太戲劇性了。張國榮本人也許不見得像程蝶衣這麼入戲過深,外在表現比起程蝶衣也更得體、更拘謹、更面面俱到;但我相信張國榮的內心肯定住著一個不瘋魔不成活的程蝶衣,這個角色絕對帶給他很多共鳴。

以前只看過鞏俐的《上海灘賭聖》和《唐伯虎點秋香》,這次終於對她的演技有了認識。前半段就只是一個敢於追求愛的率性女子,但後半部逐漸展現這個角色細膩的一面。最後菊仙將劍交給程蝶衣後回頭望了兩次的那一幕演得好極了,菊仙與程蝶衣最終的相互理解,也許是因為他們的愛很像,都因男人而受傷,而且還是同一個男人吧。

最後要稱讚一下,李碧華這個劇本實在十分精采而巧妙;例如那把劍的來來去去,除了幫助劇情的推展外,更承接了程蝶衣的心動、段小樓的負心、菊仙的理解、京戲中的虞姬結局、以及京戲外的程蝶衣結局。另外幾個配角像是小四和袁四爺乍看不是討喜的角色,也背後也都各自有其動人的故事在。戲裡的這些情感糾葛又與大時代緊緊相扣,即使25年後看來還是驚心動魄。看完過了好幾個小時了,我還是沉溺在這部戲的情緒裡;我想再過幾年再想到這部戲,應該還是會有很深的感覺吧。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2 個人ã€å¤§å®¶ç«™è‘—ã€å¥—è£å’Œæˆ¶å¤–

#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
#FantasticBeastsTheCrimesofGrindelwald
#全篇無雷

 

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Fantastic Beasts: The Crimes of Grindelwald)

 

1. 我理解大家所說的「過場電影」的感覺。我還是喜歡這部電影,但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我是《哈利波特》系列粉絲,而且看過《怪獸與他們的產地》,非常著迷於這個世界觀;如果不是這系列粉絲的人,很可能不會覺得太好看吧。

 

2. 兩個相愛的人卻不能結婚這種法律規定實在是很奇怪啊。(咦?)

 

3. 騶吾好可愛!! <3

 

4. Eddie Redmayne原本就是我眼中的冷門菜,居然找了另一盤冷門大菜Callum Turner來演哥哥,兄弟丼我完全可以!(不是在評論電影嗎?)

 

5. 雖然我不萌熟男,但鄧不利多X葛林戴華德這組還是滿萌的,而且是裘德洛&強尼戴普,好神奇的組合!

 

6. 娜吉妮的髮型和扮相是在COS齊豫對吧!

 

#最後謝謝更姐和大師兄我愛你們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2 個人ã€å¤§å®¶åè‘—ã€å¤§å®¶ç«™è‘—和室內

 

#誰先愛上他的

#全篇無雷

 

誰先愛上他的

 

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之前即時看完《誰先愛上他的》,這是一部整體感覺對了、就什麼都對了的電影。它絕對可以挑出一些缺點,例如主要和次要演員演技落差大,另外後半段有些劇情也有改善空間。但我還是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它沒有太貪心地討論很多議題,而是把一個好故事專心講好。過去與現在交錯的剪接手法很容易顯得混亂,但這部電影卻是層次清楚又動人。幾個轉折的處理非常厲害,例如邱澤某顆轉換時空的鏡頭實在太高明,整部電影第一個哭點就獻給了它;一直到看完之後我都還處在戲裡的情緒當中。

 

邱澤擅長演這種角色並不令人意外,但他這回演出了驚人的高度,完全說服觀眾「沒人比我更適合這個角色」;騎車回家的路上還對他的表現念念不忘。謝盈萱也非常出色,自始至終高張力的演出和邱澤的情緒層次形成強烈對比;有人說她演得用力,但那些用力我都相當喜歡(腦粉發言)。我喜歡兒子的那些台詞,讓我想起自己在那個年紀也是很自然地把人區分成好人和壞人。至於阿山就是個帥大叔,但感覺不太出他有在演戲?每次和男女主角對戲都有一點尷尬。同樣看不出有在演戲的是高愛倫,之前新聞一直炒這個點,但她的演出也讓我好出戲啊。

 

看這部電影的另一層意義,就是相隔兩個月我終於又有空進戲院看戲了!能在電影院裡邊看電影邊哭的感覺真好,前陣子身體出的各種狀況應該是太久沒看電影的戒癮症狀吧!現在正在看金馬獎頒獎,希望《誰先愛上他的》能夠收穫豐沛。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3 個人ã€å¾®ç¬‘的人ã€å¤§å®¶ç«™è‘—和戶外

#繼母與女兒的藍調
#義母と娘のブルース
#防雷線下有雷

 

繼母與女兒的藍調 (義母と娘のブルース)

 

沒想到繼母與繼女這種主題,居然可以發展出這麼一部輕鬆幽默又溫馨感人的好劇。過去看了幾部綾瀨遙的戲,剛好都沒有太突出的表現(腦先生和仁醫的重點都在男角,白夜行重點在歡樂劇情),終於讓我看到一部讓綾瀨遙可以發揮的戲了。

 

====================================
我是防雷線,終於看到綾瀨遙的好戲了。
====================================

 

綾瀨遙飾演一位不苟言笑、沒有「人味」的嚴肅繼母,對於任何事情(包括人際關係)都用極其認真的工作模式去處理;彷彿是約會家政婦三田女主角的綜合體。然而整齣戲並未因此變得沉悶,反而巧妙地運用這種過度認真來製造趣味。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土下座、裝可愛的反差萌、女兒的「後天遺傳」等,配合半澤直樹般的緊湊音效和配樂,讓這些突如其來的小笑點變得格外有趣;不過於搶鏡又有畫龍點睛之效,始終輕鬆的調性讓人看了很舒服。

 

除了小巧思之外,這剖戲也精準抓住了幾個成為好戲的關鍵。例如怪異卻討喜的角色設定,讓觀眾在劇情的帶領下累積情感,不自覺地希望主角們都能過得幸福。幾個配角的設定並不新鮮,但在劇中的運用卻十分得當,很自然地推動劇情而沒有刻意感,又不至於淪為打醬油的角色。

 

我並不覺得開頭像有些人說得這麼難看,但前幾集的確舖陳功能比較大,而這部戲也的確需要這些舖陳;大概到了第四集開始漸入佳境,第五集開始幾乎每集都極其感人,卻又不失原本的趣味調性。我非常喜歡這個劇本,劇情流暢自然,兩段式的結構走向大膽卻十分成功。前半段的家庭戲碼不煽情卻極其動人(我從來沒有覺得竹野內豐這麼帥過),後半段的母女相互扶持十分窩心,甚至連前半段莫名中二的佐藤健到後半段居然也能洗白成功。兩段劇情當中的各種呼應及對照十分巧妙,最終結局既感動又溫馨,很高興能夠收尾收得如此舒適,收視率一路飆升毫不意外。

 

最後我也喜歡這部戲裡不斷出現的「奇蹟」元素。人生無法倚靠奇蹟,更無法預知奇蹟何時會發生;但若抱持著奇蹟可能出現的信念,便有助於讓人在身處逆境時也不至絕望。在不期不待的心境下看了這麼動人的一部日劇,或許也算是一種奇蹟吧。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ä¸€æˆ–多人ã€å¤§å®¶ç«™è‘—和戶外

 

#美麗境界
#ABeautifulMind
#防雷線下有大雷

 

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

 

趁著颱風天來看部經典電影,是當年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女配角是掌年拿下奧斯卡四項大奬的《美麗境界》。主角Nash是個不諳人情世故的天才數學家,和朋友說話不留面子,和心儀的女生交談不懂得循序漸進。除了不擅人際交流外,他更是別人眼中的科學怪人;他試圖替鴿子的行動找出演算法,玩遊戲時如果自認每一步都走得完美卻還是輸了,便認定是遊戲有缺陷。

儘管同學們的論文內容令他嗤之以鼻,Nash自己卻苦於研究不出原創理論,甚至遭到教授否定,很可能無法進入惠勒研究室;內心的挫折感可想而知。好在他有個活潑外向的室友Charles不畏他的怪異,陪他一起喝酒、一起瘋狂,適時鼓勵、安慰著他。知己如此,夫復何求?

終於Nash在酒吧裡計劃泡妞的過程中,創造出了足以撼動世界的原創理論,並因此順利進入惠勒研究室;五年後甚至搖身一變成為該研究室的領導人。適逢二戰期間,他被賦予解碼重任,試圖破解蘇聯間諜的密碼;此外他也與美麗慧黠的Alicia步入禮堂,不久後Alicia也有了身孕。不過諜報工作也讓Nash在生活中遭逢危險,讓他十分擔心會威脅妻兒的安危。

 

此時電影已播滿一小時,我彷彿看到了異性戀版本的模仿遊戲》;雖然並不難看但也稱不上精采絕倫,尚無法理解此片為何能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

 

===================================
我是防雷線,好久沒挑經典老片來看了~
===================================

 



 

電影中段謎底揭曉,原來Nash患了精神分裂症;包括最高層級的諜報任務以及多年好友Charles都是幻覺。接受治療後的Nash離開了工作崗位,和妻子一同照顧剛出生的兒子。這對於許多人而言或許是另一種恬淡自在的生活模式,然而Nash並非一般人,失去工作的他只能用愁雲慘霧來形容。畢竟他踏入職場後一路將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失去工作便意謂著失敗;下棋時還可以把失敗歸咎於遊戲本身有缺陷,然而這回有缺陷的卻是自己的腦子,一向「不甲意輸的感覺(老哏)」的他如何能接受?「除了工作,你還可以做其他事啊」這句話對別人來說可能有用,但對於Nash這種人而言實在毫無幫助。

 

比起失去工作或許更加難受的,是連多年的同窗好友都是幻覺。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最大的痛苦是分不清何謂真?何謂假?甚至連自己最珍愛的人、事、物、時刻都可能是幻覺。我們無法確認幻覺的成因,然而Charles的出現確實完美補足了Nash人際關係上的缺陷及需求,並且總是在他需要朋友的時候出現。如果我發現我最好的朋友居然是幻覺,而我必須說服自己相信這點,強迫自己從此不能跟他講話,實在難以想像那會有多難過。

 

幸好身邊有著不離不棄的妻子,讓Nash知道這世界上有些東西絕對真實,例如你心加我心。過去被形容只有兩顆腦、半顆心的Nash,如今卻擁有了兩顆心;頒獎典禮上的致詞雖然老哏但不失動人。另外昔日鬥嘴對象Martin也允諾讓他待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甚至任教。如今我們已經知道,精神疾病單靠藥物治療十分困難,心理治療、親友支持與自由友善的空間皆十分重要。如果這個社會能在一定程度下,提升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寬容程度;對於他們的病情肯定會有幫助。

 

這部電影有許多前後呼應的地方,象徵著Nash心境及際遇的流轉;例如學生時期的教授以眾人置筆的致敬儀式提醒他實踐的重要性,最後他也獲得同樣的殊榮。我尤其喜愛他對於自身疾病的態度轉變,先設法認清他們並非真實,再努力生長出對抗他們的力量,並誠摯地和這些幻覺人物道別。終於他不再害怕承認自己的幻覺,甚至願意以此自嘲;代表他已能坦然面對、並接受這個疾病所帶來的挫折與失敗。最後一幕拍得極好,Nash看了三個幻覺人物一眼,再和Alicia攜手離開。如同Nash所說的,「他們是我的過去,每個人都被過去纏繞」。過去的記憶、情緒及傷害很難完全抹滅,但我們能學習的是像Nash一樣,接受他們的存在,減少他們的不良影響,試著與他們和平共存,便是不完美中最完美的和解了。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2 個人ã€å®¤å…§

 

 

#范保德
#全篇應該算無雷

 

范保德

 

感覺得到導演想講的故事格局很大,也納入很多元素;地方選舉、發明家、疾病、生與死、父子情感。我的感覺是這些元素各自的片段都拍攝得很好,然而卻沒有好好整合起來,有種各自為政的凌亂感。另外人際關係有點瑣碎,因此即使半數以上演員都認得出來(連日本女演員都很眼熟,查了一下原來是有演日劇《Mother Game》的長谷川稀世!),辨認起來還是有點吃力。

 

正因為前半段略顯凌亂,劇情又偏平淡,很難累積足夠的情感及情緒;因此後半段的高潮劇情也有點雷聲大雨點小。電影結束後我覺得看到了很多劇情、很多畫面、很多場景、很多演員、很多在地化及國際化的元素;然而所獲得的感受卻很少。不過也可能是我悟性不夠啦,因為座位右後方隱約傳來啜泣聲,代表還是有人能夠體會到導演的苦心的。

 

劇情以外的部分,演員陣容非常整齊,居然還有久違的王秀峰;配樂非常好聽,雷光夏的歌聲比電影本身還讓我感動。電影畫面很美,不過幾場天井戲的拍攝手法雖然特別但我真心不懂;映後上網看了心得文,知道這和某些角色之間的連結有關,但我依然無法意會到使用這種拍攝手法的緣由。另外電影裡的抽菸鏡頭出現得極為頻繁,這部份我也是不懂;歸根究柢應該是我不太能實際理解那種很man、很內斂、很陽剛的傳統男性情感吧。當然身為男性,我也是能夠體會某些陽剛物質的美好啦,傅孟柏的裸背真的好好看喔 >////<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