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大一正式註冊以前,系學會在北、中、南各舉辦一場小迎新,讓新生們可以事先相互認識。北部小迎新辦在系上506教室,推甄上的我已經來過幾次,而且對其他推甄上的同學也還有些印象。但對於大部分同學而言,無論是人或環境應該都有些陌生,所以大家就開始生疏地輪流自我介紹。
印象深刻的是有個女生在自介時,很有自信地說大家有任何戀愛的問題都可以問我,在習慣謙虛的華人世界裡顯得特別不一樣。有一個成功高中的男生,不笑也不講話的時候看起來有點陰沉,所以沒有特別想靠近他。另外在拿披薩吃的時候,還有一個男生站在我旁邊,我基於禮貌地問他是哪個學校畢業;他沒說話,酷酷地指了指書包。我心想其他學校的紀念書包我哪認得啊!但又不好意思詢問。後來才知道他也是成功高中畢業的,成功的男生都這麼難相處嗎?(不要亂引戰)
2.
在大一註冊前,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是網路選課。大一有許多必選的共同課程,能否選到理想的課程悠關乎大一生涯能學到多少東西、過得輕鬆與否、或至少能不能安全過關。因此當時我就在PTT上尋找各個老師的評價,選了一份自己還算滿意的名單。不過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上大學前就接觸到這些資源,註冊當天就有同學完全不知道有這些選課資訊,也什麼課都還沒選;我就把我知道的資訊告訴對方,叫對方回去趕快選課。註冊當天還沒選課並不誇張,最誇張的是有個建中的同學明明小迎新有來,註冊那天卻沒來;學長打電話去聯繫後才知道他完全忘記那天要註冊,建中的男生都這麼天兵嗎?(不要亂引戰)
3.
上了大學後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不像以前每節課的時間都被塞得滿滿的;除了多出很多自由的時間可以與朋友相處外,還可以在偌大的校園裡晃來晃去,熟悉各棟教室及計中、小福、小小福等地點的相對位置。尤其我當時對自己騎腳踏車的技術還沒有自信,大一上學期在校園裡仍以步行為主;因此如何在一堂課下課後及時趕到到下一堂課的教室,便成了一門藝術。
例如我在網路上看到一條從普通大樓通往共同大樓的捷徑,試走了一次發現真的快很多,就覺得很神奇。另外大一上學期每週都有一個中午要從校總區趕往醫學院上課,但當時捷運新店線還沒通車,所以每次普通化學課下課後都要趕去搭公車;如果公車等太久,之後的行程就會非常地趕。所以後來我跟同學就發現要在一下課時就趕快收拾東西,儘速趕到傅鐘前面搭上校車(太晚到會客滿搭不上去),就可以從容地抵達醫學院、吃完午餐並到達下午的教室準備上課。每次發現一種可以更快抵達目的地的方式,就會覺得好有成就感喔。
4.
國中和高中時期都是男女分班,所以沒什麼機會擁有比較熟的女生朋友;就算高中有參加社團,也是到高三後才開始跟其他女同學變熟。雖然我是gay,但還是覺得在有男有女的社會裡只有男生朋友是件奇怪的事;因此歷經六年後、進了大學終於又擁有久違的女生同班同學,覺得很開心。
雖然推甄時就已經和一些女同學有碰面,但第一個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一上第一次導生聚時,坐在我對面的女生跟我非常有話聊,而且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我們講話、反應都很快,都有一點迷糊,都喜歡看倪匡的科幻小說,以及克莉絲汀的推理小説。我們甚至還認真討論過「螞蟻從樓梯側面走過去會不會撞到頭」的話題,我覺得會而她覺得不會,其他人都無法理解我們為何要討論這麼無聊的問題。我曾隱約覺得自己跟一個女生相似是不是怪怪的,畢竟我當時很希望自己被視為陽剛而非陰柔;但是能碰到有辦法聊得這麼投機的朋友,還是很令人開心啊。
5.
大一那年的雙十國慶日,我們這屆新生到達金山青年活動中心,參加學長姐舉辦給我們的大迎新,是我們參加的第一個系上大型活動。由於高中吉他社每年暑訓都辦在這裡,對於地理環境相當熟悉,玩大地遊戲之類的活動特別順利。但印象最深刻的是晚會各組表演,很多男同學都反串女生(也因此獲得了綽號並沿用至今),而我演的是一對異性戀夫妻當中的先生,一開始先躲在棉被後面發出呻吟聲引人遐想,之後掀開棉被才知道是在打蚊子什麼的;總之是很瞎的劇情。忘了是誰跟我說,覺得演這種戲碼很羞恥他可能做不到;但對當時的我而言,比起扮演女生,飾演異男或許反而比較符合我想要成為的陽剛形象吧。(雖然我也不知道當時的呻吟聲像不像異性戀男生就是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