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高中籌備某次社團活動時,有人提到類似「因為傳統都是這樣做」的主張,不知道是怪獸(對就是那個怪獸)(是五月天的怪獸不是徐懷鈺的怪獸)(沒有人會誤會好嗎)還是張老師還是哪個學長就講了一句話:不是所有傳統都是理所當然,不是什麼東西都照著傳統做就好了;來吉他社就是要學會獨立思考,隨時都要保持懷疑的態度,去思考這種傳統是不是對的,可不可行,應不應該照做。
我當時心中非常震撼(雖然外表看不出來),因為這麼有道理的觀點,我以前居然完全沒有想過;畢竟過去的我都覺得任何傳統啊規範的都一定有它存在的意義在,所以我們就應該好好遵守才對,例如老師講的話都是對的、國父和蔣公好偉大不可質疑、拯救中國與台灣的國民政府好棒棒、那些在街頭抗爭的都是違法亂紀的壞人等等。之後成長的過程中也的確發現,很多所謂的傳統和規範其實根本沒什麼道理;或是曾經有原因,但現在大部分的人都只是習慣照做而已,根本不知道也不在乎是什麼原因。
譬如我從很久以前就對於打麻將一定要算錢這件事情不太能夠理解;而且如果玩得太小(意思是錢算得太少)還會有人覺得太無聊不想玩。一開始我都會十分疑惑:
「為什麼打麻將不算錢會很無聊?」
「有玩錢比較刺激啊!因為打了半天都沒有任何金錢輸贏,很沒意思啊!」
「但打撲克牌或玩桌遊也不算錢啊,為什麼不會沒意思?」
「那個感覺不一樣啊~麻將就是要算錢就有感覺啊~」
結果還是沒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後來我就學乖了,只要金額大小我可以承擔得起就玩,反正問了也問不出答案來。
另外有關「吃」和「穿」的各種傳統慣例,也是我一直很難以理解的事情(雖然我大概講過兩千八百多次吧)。例如每次婚宴的食物都很舖張,最後剩下一堆超浪費;例如正式場合就必須要有所謂的正式服裝(穿襯衫打領帶再配上西裝褲皮鞋),不這樣穿就表示不夠尊重這個場合。我知道這些都已經變成社交禮儀或是習俗,但我還是不免疑惑,現代人普遍營養過剩,真的需要用大魚大肉來答謝賓客的祝福嗎?我如果結婚請大家吃排骨便當,大家就不會祝福我了?為什麼一定要用穿著來代表尊重程度?我就算穿得很正式心裡也沒有多尊重啊,這種事就像老佛爺一樣是要放在心裡尊重才對吧。所以每次談到「同志遊行為什麼要裸露」或「什麼場合就是要穿什麼衣服」我都很想翻白眼,人生已經夠難了為什麼連衣服要怎麼穿都要被重重規定啊。
每次參加婚宴,這種疑惑感就更為強烈。雖然婚禮中的傳統禮俗多半已大幅簡化,但許多商業化介入的痕跡還是讓人充滿疑惑:為什麼切下多層蛋糕就代表幸福?為什麼香檳塔倒酒就象徵長長久久?更遑論什麼燈光秀上菜秀,究竟跟結婚有什麼關係?然後結婚的人哀結婚好花錢,參加的人哀紅色炸彈好多包紅包好花錢,把這些錢留下來繳房貸車貸養小孩或捐給社福團體不是很好嗎?而婚後包括媳婦就應該要怎樣怎樣、年初幾應該要回誰家等等,都讓人覺得婚姻實在是集各種難以理解的傳統積習之大成;難道萌萌們推崇一夫一妻婚姻時高喊的「善良風俗」或「家庭價值」就是這些東西嗎?
我相信這些疑惑可能部分來自於我不像大部分人對於這些傳統有一定的情感連結;例如美食和穿著,或是去行天宮要拿香拜拜等。我覺得想要遵照這些傳統的人當然可以照做沒有問題,但對於那些穿裙子的男生、舉啞鈴的女生、想和同性結婚的人、不想結婚的人、不想吃特定食物的人、出國回來不想買伴手禮的人、或是任何不想或難以遵照任何一種潛規則的人,這個社會能不能多給一些空間,少給一點壓力,讓每個人都能用更貼近自我的方式來過生活。加入同志諮詢熱線後最讓我認同的一件事,就是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個別差異;面對獨特而不同的每個生命,實在需要很充足的理由才能要求所有人非遵照特定的規範不可,而單憑「大部分人都這樣做」或「過去都這樣做」顯然不足以成為充足的理由。
#所以附中吉他社才是我第一個加入的邪教啦
#熱線什麼的頂多只能排第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