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åƒè£¡å¯èƒ½æœ‰2 個人ã€å¾®ç¬‘的人ã€ç‰¹å¯«

#情色小說家

 

最近愈來愈多由日本BL漫畫改編的日劇了,日本人真的很糟糕耶(稱讚意味)。兩個男主角都十分迷人,一個是俊美且帶有邪氣的竹財輝之助,另一位則是有著嫰版藤木直人feel的小鮮肉豬塚健太。看完前兩集,題材十分吸引人,且台詞非常露骨,實在是非常適合闔家觀賞(?)的一部戲,更不用說第三集的預告… >////< 十分推薦沒節操的腐男腐女們(對我就是在說你、你、還有你!)一起來看。

 

#原本截了更糟糕的圖但想想還是算了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1.
大學時期電腦和網路逐漸普及,就算家裡沒電腦也可以去學校計算機中心使用,所以大部分同學都開始用電腦打報告。不過當時還不流行線上交作業,所以還是要列印出來再裝訂繳交。當時的Word無論功能和美感方面都遠不及現在,但為了提升助教的印象分數,還是會用自以爲的美感,使用文字藝術師的工具來美化報告。另外我也會在網路上抓圖來製作報告封面,最常抓的是男性向戀愛遊戲—青澀之戀的彩圖;除了自己很喜歡這款遊戲外,更有可以偽裝自己是異性戀男生的額外優點。這些報告如果拿到現在來看,美感的部分應該是慘不忍睹吧~(講得好像自己美感有進步似的)


62.

大二的時候有一部日本鬼片非常紅,叫做「七夜怪談」;但是我對這類型的電影比較不感興趣,所以一直沒有去看。在這部片爆紅期間,電視上和網路上不但早就把關鍵橋段爆雷爆光光,更出現各種惡搞版本;例如貞子吃太胖所以爬不出來之類的。幾個月後快退燒時,才有朋友相邀一起去看。結果前半段都是音效在嚇人,實際上根本沒有可怕的東西出現;後半段的高潮則因為早就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又一直想到那些惡搞橋段,所以根本一點也不恐怖。我心想這麼有名的恐怖片也不過如此,此後好長一段時間都提不起興致再看恐怖片。


63.

大學時期還沒有向任何人出櫃,不過到這個年紀都沒交過女朋友,總免不了會被懷疑。不過那個年代對於性向議題還沒有那麼敏感,印象中大學四年裡只被問過三次是不是同志:(1) 系上506教室外面電梯口,我和大學同學聊到前幾天高中同學會才剛過,就有高中同學要另外約我出去聊聊,好奇怪喔對方會不會是直銷傳教拉保險,或者是gay嗎?大學同學就問我那你是嗎?我當然一秒否認了(身為未出櫃的gay一定要練習一秒否認的技巧)。(2) 過年時和兩個大學同學一起去逛台北地下街,忘記聊到什麼話題,同學就很直爽地問出口,我自然也是一秒否認。(3) 在公車上和同學聊天,同學說出了某個對同志貶義的詞彙,我說這樣講好像不太妥,他說你是同志嗎?我(當然還是一秒)說不是,他說那你管那麼多;我好想反駁,但又不想出櫃只好裝傻,心裡覺得好悶喔。
 

64.

由於推甄上大學時受到高中H老師和學長姐的諸多幫助,因此上大學後每年推甄時分,我都會回附中輔導要推甄相關科系的學弟妹,分享相關經驗。忘記是大二還大三時我回去幫忙,進到生科相關科系所分配到的教室後,有個女生看到我,就對我說學弟趕快坐好,要準備開始囉。我說我也是來輔導學弟妹的,進一步詢問下發現我居然比她大,她驚訝之餘還說學長這樣不行啦,你這樣太像學弟妹了。我也不知道她說的不行是怎麼個不行法,但被誤認成學弟還是滿爽的就是了啦啦啦。
 

65.

大學上課和以前最不一樣的一點是沒有固定座位,先到的人就可以先選座位;所以每次上課大家坐的位子都不一樣。我覺得觀察同學們的相對位置十分有趣,所以我在上課時最喜歡做的一件事絕對不是認真聽講,而是畫同學的座位表。尤其很多課程是和其他系的同學一起上,導致自己系的同學可能坐得相當分散;所以同學們都會看到我在上課時左顧右盼觀察同學們的相對位置。不知不覺我的文件夾裡就收集了好多堂課的座位表,不知道那些座位表現在還在不在,不然就可以翻出來看看當時誰蹺課蹺最兇。(毫無意義)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1 人

#真假維梅爾

#ARealVermeer

#全篇無雷

 

真假維梅爾(A Real Vermeer)

 

以藝術為主題的電影向來不是我的最愛,雖然也會嘗試欣賞,但始終擔心特定的藝術範疇太艱澀難懂,或是電影手法太過頭而不容易看懂。不過我還滿喜歡這部《真假維梅爾》的,雖然有不同時序穿插,但故事本身算是簡單好懂又足夠有趣;而且女主角真的好美啊。此外我並不懂欣賞繪畫,但這部電影恰好帶領著觀眾感受繪畫的神奇,領略畫家與觀看者、畫家與模特兒之間的神秘連結。繪畫對於畫家而言不只是技藝,更是情感的表達,畫筆之於畫布的觸感比肌膚之親還親,以畫傳情更勝千言萬語;愛與不愛,撩與被撩,嫉妒、憤恨、嗔痴、關愛、淫欲,所有的情感都透過畫作來傳遞。

 

此外,藝術本身可以純粹,然而藝術家卻是活生生的人;導致藝術時常與政治、商業、社會扯上關聯,無法超然於世。因此才華洋溢的藝術家可以揚名立萬,卻也可能身敗名裂,甚至惹來殺身之禍。再加上藝術並無單一的定義與標準,許多藝術家的才華可能有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在多年後才獲得平反。這跟我們在討論社會議題時十分類似,許多過去無法想像的觀念和價值觀(女人可以投票,黑人可以當總統,同性戀不是罪更不是病),如今卻顯得理所當然。因此面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或議題,實在應該抱持著更謙卑的心態去理解和學習。(扯遠了)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3 個人ã€å¾®ç¬‘的人

 

#不愛練習曲
#可能有一點主題雷
#但關鍵劇情會避開

 

在愛滋小組的例會欣賞了公視10年前人生劇展系列《不愛練習曲》。這是一部用很隱晦的方式來呈現愛滋議題,隱晦到整齣戲沒有提到任何一次「愛滋」兩個字;再加上劇裡出現的都不是典型的感染者樣貌(男同志,或是很淫亂的人),難怪有朋友第一次看完後完全不知道這部戲在談愛滋。

 

這是一部很深刻、但觀看過程並不令人愉快的戲劇,而且那種心裡的沉重感隨著劇情推展而愈發強烈。除了劇情令人連結到過去的許多愛滋歧視的真實事件外(例如收容感染者的中途之家遭社區居民強烈抗議而被迫搬遷),更令人難過的是這種歧視在十年後的今天並沒有消失,只是用一種更圓滑、更有技巧、更害不死人的方式來歧視感染者。

 

萬芳,一個我很喜愛的藝人,飾演了一個令人討厭的角色,出色的演技讓她奪下金鐘獎最佳女配角獎。我相信她是真正為自己的孩子著想,也真心覺得自己做的事沒有錯;但好人並非不會做傷人的事情,正如那句經典名言:「通往地獄的道路,往往是由善意所鋪成的。」苛刻員工的老闆可能非常愛自己的家庭,歧視新住民的雇主可能十分愛護流浪動物,許多萌萌們也可能待人和善有禮貌常常扶老太太過馬路。

 

原本同樣擁有非主流身分的小女孩在母親的「教導」之下也跟著有樣學樣,暗示著社會化的過程也同時複製了那些刻板印象。還有小勇在垃圾車拒收垃圾後說了那番話,直接導致母親的後續舉動。李烈和萬芳的那場對手戲精采至極,另外那句抗爭口號「沒有歧視,只有包容」實在是太卑微卻又難以達成的願望;這部戲有太多令人唏噓的橋段了。

 

最後我真的好喜歡小勇母親在床上哼唱的「男孩看見野玫瑰」,好符合中途之家裡那些人的寂寥景況啊。

 

男孩看見野玫瑰 荒地上的玫瑰
清早盛開真鮮美 荒地上的玫瑰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2 個人

 

#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
#SorryAngel
#全篇應該無雷
 
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Sorry Angel)
 
我非常、非常喜歡這部電影,雖然我從未二刷過電影,但我會願意為了這部電影而二刷。配樂非常好聽,我好愛那個年代的音樂;搭配不刻意賣弄卻恰到好處的運鏡,讓整部電影的氛圍讓人相當投入而享受。我也非常喜歡這部片無論對於愛情、性欲、親密感、孤獨感的呈現,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既生動又自然,無論甜蜜、酸楚、苦痛的部分都讓人看了好揪心。我也愛劇裡的許多台詞,引經據典、富含文學性卻不至於艱澀難懂;包括雅各舉的那四個例子,以及亞瑟後來在沙發上發表的長篇大論,都讓人好想看完電影後再上網搜尋喔。
 
我看電影很少看預告片或詳細文字介紹,所以看到這部片提到愛滋議題時令我相當驚喜。當然這部片並沒有深刻「探討」愛滋議題,但畢竟故事背景應該是和《BPM》差不多的八零年代法國,還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以穩定控制感染者的病情,因此呈現出來的生命故事也有諸多雷同。喜歡《BPM》的人不妨也看一下這部電影,雖然沒有提到那麼多運動的部分,但畢竟有著時代背景相似,角色也同樣需要面對生命的逝去,應該是會令人心有所感才對。
 
幾個主要角色我都很喜歡,我並不覺得亞瑟的長相帥氣,但的確散發著年輕無畏的光芒感。男主角的鄰居雖然外表不出眾但真的是很討喜,與男主角之間的深刻情誼好令人動容,最後那場戲實在是QQQQQ;另外我也很喜歡小孩面對父親以及父親對象們的態度。最後當然要提飾演男主角雅各的Pierre Deladonchamps,從《湖畔春光》就很喜歡他,帥氣的外表+恰到好處的身材+出眾的氣質…(以下省略花痴5000字)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2 個人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媽媽的遙控器
#全篇無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媽的遙控器
 
很lag地看完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第一部《媽媽的遙控器》,完全可以理解這部片為何會在同溫層掀起一片波瀾,甚至紅到日本去。第一集節奏不算太順暢,但有成功舖陳出親子衝突與情緒勒索的氛圍;第二集更是驚人,無論是情緒張力及劇情轉折都來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即使沒有切身經歷還是教人看了好痛,有切身經歷的人想必感受更強烈。
 
父母的管教權和子女的自主權應該如何平衡?父母幾十年的養育奉獻固然不容抹滅,但子女就不應該有自己的聲音,只能任由父母決定自己的未來嗎?這些都是現代社會急需更多討論的議題。我當然不是什麼教養專家,但我認為傳統教育方式的確有極大的改進空間;這個社會所需要的已經不再是只會好好聽話、好好唸書的人,包括自主思考的能力、多元價值觀的建立、如何有效過濾並分辨大量資訊、如何與人互動與建立關係、如何面對失敗、如何好好告別(包括分手、孩子成年離巢、或親人逝去)都極為重要。
 
另外也有一些小驚喜之處,例如很自然地提到同志議題,另外曾少宗的演技還不錯;而且演員陣容居然有音樂才子李正帆和他太太,我完全沒有認出來!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6.
小時候的我非常害怕布袋戲,害怕到只要聽到主題曲就會很想要轉台或關掉電視;甚至有一次因為遙控器太遠來不及關掉,乾脆衝回房間把頭悶到棉被裡,只為了不要聽到布袋戲的聲音。之後我大概10幾年都沒看過布袋戲,直到大二時有部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上映才應同學邀約去看;嗯雖然劇情有點扯(還出現XXX),但其實不難看啊!我小時候究竟為什麼如此害怕布袋戲,現在真的是一點都想不起來了。

 

57.
大二跨年時遇上千禧年,台北市政府前廣場首度舉辦大型跨年活動,班上同學也相約一起參與。大家分別從不同地點、搭乘不同交通工具前往;到了之後才發現人超級多,根本遇不到另一群同學。更糟的是我視力不佳,在人群中穿梭時跟丟了前面的同學;而後面同學的視線又被我的身高擋住,結果我就成了同學們進一步被沖散成三群人的罪魁禍首。當時雖然已經有手機,但可能是太多人同在撥打,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根本打不通;只有我的和信偶爾能打通。(使用冷門電信業者也是有好處)所以跨年當下我只有跟三、四個同學一起倒數,直到跨年活動結束後才跟其他群同學相聚。我們一直沿著仁愛路走著,一直待到隔天早上才回家,應該是我人生當中唯一通宵的跨年經驗。

 

58.
我們這屆升大二後開始接管系學會,也成立了系排與系籃,讓系上想打球的人終於有固定時段可以練球;從大一便愛上打排球的我當然就開始積極參與系排。當時沒有更資深的學長姐或教練來帶我們,所以我們這屆只能一邊摸索、一邊帶學弟妹。除了固定練習外,我們也開始練隊形;我身高高、完全不會上手托球和扣球,唯一適合的位置就是副攻。

剛開始跑隊型的時候只能說是一片混亂,身為副攻在前排需要頻繁前後移動,然而我在組織攻擊時總是來不及退後,總是擋住舉球員;防守時又往往來不及趕到網前封網。另外連續跳躍封網的需求也極度考驗我虛無縹緲的肌耐力,再加上當時系排超缺副攻;導致曾經在台大盃比賽時我已經打到腿抽筋,都跳不起來了,還無法被換下場的窘境;最後就在對方二號攻擊,而我完全無法起跳封網的一球之下結束了那場比賽。即使如此我還是好喜歡跑隊型,好享受在場上有自己位置的感覺,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成就感與歸屬感。

 

59.
爺爺過世後,奶奶就從岡山搬到高雄,方便大伯就近照應。剛好大二寒假辦在高雄,所以第一天晚上我們就在奶奶的住處打地舖過夜。隔天奶奶熱情地請所有同學吃粽子,結果只有我一個人沒吃,因為我非常不愛吃粽子。後來這件事被同學笑了很久,說怎麼只有我拒絕奶奶的好意?但是我就真心覺得粽子不好吃啊,為什麼要強迫別人、強迫自己吃不喜歡的食物呢?

 

60.
大二寒假的高雄班遊過程中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同學騎機車時差點和汽車擦撞,那台汽車就把同學逼到路邊,駕駛下車後衝到同學面前,質問他怎麼騎車的,甚至掄起拳頭揍了他好幾拳。同學可能是忌憚後座發抖的女同學而不敢反駁或回擊,坐在另一台機車後座的我很想下車去幫忙同學,但載我的同學勸我不要去幫忙。

後來駕駛上車後揚長而去,我們才趕過去採望同學,臉上有一些腫脹和傷痕,但沒有大礙。我有把那台車的車牌號碼記下來,但被揍的同學不想生事,因此不打算報警。我有想過就算真的報警也很難舉證,或是如果當場去支援可能也只有被揍的份,甚至還要冒著對方車上有什麼武器的風險;但我還是非常不服氣,為什麼要讓壞人逍遙法外?直到現在想到還是很難以接受。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2 個人ã€å¤§å®¶ç«™è‘—ã€é›²ã€å¤©ç©ºå’Œæˆ¶å¤–

#健康有文化的最低限度生活
#健康で文化的な最低限度の生活
#全篇無雷

 

健康有文化的最低限度生活(健康で文化的な最低限度の生活)

 

因為在熱線接觸到一些社工從事人員和相關工作內容,因此對於這種內容特別有感。但我也理解這部日劇收視率不夠好的原因,除了吉岡里帆未走讓她爆紅的魔性女路線,可能不得部分觀眾的喜好外, 第一集也如網友所說的略嫌平淡。可以理解這種寫實題材不應該處理得太戲劇化,但其實這部戲可以比照產科醫鴻鳥》路線,以真實世界可能會遇到的案件來營造劇情高潮;畢竟許多個案的艱難處境絕對具有足夠的戲劇性,也應該被寫出來被更多人看見。希望第一集只是為了舖陳而犧牲了一點戲劇性,期待後續能更突顯更多社工師面對各種個案時所遭遇的掙扎、無力感及自我價值觀挑戰。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5 個人ã€å¾®ç¬‘的人ã€å¤§å®¶ç«™è‘—和戶外

#小偷家族
#万引き家族
#防雷線下有雷
 
小偷家族(万引き家族)
 
《小偷家族》不是我平常會喜歡的電影類型;劇情略嫌鬆散,尤其到了後半幾近零碎,角色的背景故事和後續發展都沒有交代清楚。然而是枝裕和處理電影畫面、演員表現和家庭戲碼的方式獨樹一格,再加上三代女神—樹木希林、安藤櫻、松岡茉優的出色表現(尤其是安藤櫻,真的愛死她了),還是讓整部電影有不少情感飽滿的橋段,讓人不知不覺陷入其中。在週間晚上看了這樣一部電影實在是十分美好的安排,讓人得以沉澱焦躁的心靈,進入是枝裕和緩慢而安定的電影氛圍當中,仔細咀嚼思考何謂家,何謂家人,何謂覊絆。
 
===================================
我是防雷線,看安藤櫻演戲好享受嗚嗚嗚~
===================================
 
家人的定義是什麼?理所當然的答案似乎是由血緣或姻親關係所連結起來的一群人。然而即使沒有血緣,我們也可能因為與其他人的長時間相處和特定事件的誘發而產生覊絆;且覊絆的連結強度不見得輸給血緣之親。尤其原生家庭絕對美好、且必須美好的神話早以逐漸被打破,許多案例和故事都讓我們看到,許多和原生家庭的連結斷裂、甚至飽受折磨的人,反而更渴望、也更珍惜無血緣的覊絆與連結。
 
劇中這個「小偷家族」的每個成員顯然都是如此。電影前半就讓觀眾感受到這個家庭雖然相處融洽,卻隱約有種莫名的詭譎感。隨著劇情推展透露出他們的無血緣關係,才讓觀眾了解,那也許那是一種太過在意對方,卻又害怕失去、害怕受傷的心情吧。劇中對於每個角色似乎都刻意留了一些空白沒有交代清楚,但還是感受得到他們無論再怎麼小心翼翼,也掩蓋不住對於家人的情感和重視。也許就像信代所說的,能自己選擇的家人,覊絆也會更加強烈吧。這種刻意不灑狗血的呈現方式,反而讓劇中的覊絆感更顯真實。
 
是枝裕和處理平凡家庭戲的手法實在相當高明,藉由剪指甲、掉牙齒、看煙火、吃涼麵、海邊玩水、堆雪人這些平凡的橋段,營造出貧窮卻幸福的生活感;讓觀眾毫不懷疑這群沒有血緣連結的成員不是一家人。樹木希林演戲的功力和安定感依然深厚,Lily Frank和兩個童星的表現也都十分亮眼。松岡茉優沒有特別突出的表現,但清純的外表及笑容十分適合這個角色所需要療癒感及的反差感。特別要提我這幾年非常愛的安藤櫻,每看她一部戲就會更愛她一點是怎麼回事,背後肯定有什麼魔法在;兩場哭戲的表現精采至極,尤其後面那一場實在太驚人了。
 
我的原生家庭生活堪稱平順美滿,但在不同成長階段中也和許多人產生交集與覊絆;因此完全可以想像並理解任何人即使沒有血緣關係,只要彼此需要、彼此關愛,都能建立起如同家人般的關係。反觀這幾年某些人聲稱一夫一妻才是唯一應該存在的家庭類型,甚至說出「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才有可能愛他,收養的小孩不可能愛他。」這類的話。我相信他們只是為了某些目的才如此主張,但還是希望這個社會能夠看見更多類型的家庭樣貌,對於幸福的想像也能夠更加多元;讓每個人都能夠有更大的空間,依照自己的需求來打造專屬於自己的幸福。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天十張唱片。哪些唱片對你的人生留下了衝擊的印象,從聽到的那一刻至今。貼出唱片封面,勿須多做說明,並從你的朋友當中選出另一位做相同的動作。」

 

被小B點名了就來貼一下,可是我不想分成十天來貼,不想要洗大家板;而且我也不想點下一個人,大家想玩就自己玩吧。既然主題是「對人生有衝擊印象」,所以不見得是最好聽或最推薦,而是在生命歷程中有一定重要性的專輯。我還特地把這幾張專輯拿出來拍照,剛好五張錄音帶、五張CD,上面都覆滿灰塵了;但把實體專輯拿在手上還是好有感覺喔。

 

1. 南方二重唱—相知相守
人生第一捲聽到壞掉的錄音帶,也是我第一個愛上的歌手,12張專輯120首歌我幾乎都背得出來;兩人音質差異極大但搭在一起卻能如此和諧,只能讚嘆上天的安排如此巧妙。
 

 

2. 林佳儀—一個人的我依然會微笑
以前都是買資深歌手的專輯,林佳儀是我第一張買的新人專輯,封面的短髮造型相當亮麗,無所畏的爽朗歌聲讓人聽了心情也開朗起來,無論主打歌或非主打歌都相當好聽,雖然所有曲目都是翻唱日本歌有點可惜。
 

 

3. 萬芳—割愛
有點猶豫要改成《一切如新》精選輯,畢竟那張是我喜歡上萬芳的起點;然而《割愛》帶來的驚喜仍然難以取代,中學時期的我無法自拔地沉溺在這張專輯的氛圍裡,享受著年少時期只能藏在心裡灼燒的愛戀情愁。(而且我現在才發現封面的巧思:左下角的「割愛」字樣有被割過的痕跡!)
 

4. 陳淑樺—淑樺盛開forever
在我心目中陳淑樺的歌唱事業巔峰之作,看著陳淑樺在封面及文案裡燦爛的微笑,並且悠遊在陶喆和王治平打造的R&B音樂世界裡,頓時覺得這世界太美好。有人說R&B要有那種黑人唱腔才夠味,陳淑樺唱起來少了點什麼;我覺得說這種話的人根本什麼都不懂。
 

5. 陳冠蒨—欲言又止
就單曲而言絕對是「你若是愛我請你說出口」最為經典,但就整張專輯而言,《欲言又止》無論是唱腔、詞曲創作、編曲及整體概念皆比起前一張專輯更為完整、成熟而動人。陳冠蒨的慵懶嗓音配上鋼琴實在太迷人,生平只出過兩張專輯實在是華語歌壇的一大損失。
 

6. 三毛/齊豫/潘越雲—回聲
華語歌壇裡相當了不起的一張概念式專輯,文學創作與音樂的完美結合,以三毛的故事出發,所有歌詞都由三毛撰寫,搭配上齊豫和潘越雲的天籟之聲,以及夢幻陣容的詞曲創作、製作人及和聲編寫,各界投入心力之多,光是把CD拿在手上都嫌太重;大概也只有那個年代的唱片界才能做出這樣一張專輯吧。
 

7. 黃鶯鶯-我們啊我們
實在很佩服黃鶯鶯的音樂品味和流行敏感度,後期自主性較高的專輯也許銷售數字沒有很好,但放到現在來聽還是相當不落俗套。除了主打歌支支好聽外,非主打歌也有「思念一個陌生的人」、「敢不敢」等精采曲目;還有那首和陳小霞合唱的「明瞭」那麼好聽是怎麼回事啊,完全不照天理耶。
 

8. 滾石金韻民歌百大精選
把這種懷舊合輯放在這裡真的很古怪,但這個系列對我而言實在意義重大,包含附贈的那本「永遠的未央歌」,讓中學時期的我深深迷上校園民歌;包括歌聲及歌手本身的樸實、以在地文化為本的創作內容,以及校園民歌運動對於華語流行音樂史的重大貢獻。爾後朋友們總驚訝我能背出許多歌曲的詞曲創作及發表年份,實則是我曾投入相當多時間和心力在關注這個領域;滾石金韻民歌百大精選就是我開始認真關注的起點。
 
 

9. 陳珊妮-我從來不及幽默的女生

10. 蘇慧倫-LEMON TREE
 

前八張專輯的挑選毫無遲疑,但最後兩張就令人躊躇難決;包括張信哲、葉蒨文、陶晶瑩、徐懷鈺、堂娜、黃韻玲都有十分精采的專輯讓人想放進名單裡;最後才私心選出這兩張專輯,兩個截然不同的歌手,分別代表著自己兩個不同的面向。

 

就像今年熱線感恩會上珊妮公主講的,當年的怪怪歌手陳珊妮,和被認為怪怪的同志之間總有種莫名的連結存在。她曾經說過自己的音樂創作風格改變得很快,許多歌迷反映會跟不上她變化的腳步。我承認我也是那個常跟不上她的歌迷,帶給我最多感動的還是她那張最抒情、最民謠、最貼近主流的來不及;「肥胖者的悲哀」的歌詞是我大學時期的固定簽名檔之一。

 

比陳珊妮主流大概500倍的蘇慧倫,在我高中那年出了Lemon Tree》專輯,主打歌的俏皮曲風加上歌詞裡微酸的寂寞,很符合當時微酸的青澀年紀;專輯封面照片裡的那頭長髮美到令人不忍直視。我也偷偷在我和她的身上尋找各種共同點,例如她和我同姓,甚至連姓名筆劃數都一樣;直到如今她仍是歷來偶像歌手裡我最鍾愛的女神。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既然都看完了還是來寫一下,這部和《魔法少女俺》差不多同時間點開始看,兩部我都相當期待。同樣以魔法少女為主題,屬性卻幾乎完全相反;《魔法少女俺》屬於歡樂惡搞取向,《魔法少女網站》走的是暗黑凌虐的路線,所以兩部交錯著看還滿有趣,形成一種荒謬的錯亂感。不過相較於《魔法少女俺》較為完整流暢的故事線,《魔法少女網站》到後半段則有些凌亂,同時出現太多個魔法少女也讓人來不及熟悉角色;甚至連一開始處理得還不錯的百合情愫,到後來也讓人有點膩了。最後幾集我算是撐著把它看完的,覺得有點可惜。唯一的亮點大概是暗黑到莫名逗趣的主角哥哥吧~
 
#魔法少女網站

文章標籤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魔法少女俺
#無雷

之前在臉書上看到的這部大玩性別翻轉的魔法少女動畫片段,一時興起就開始看了。這部動畫對於日本ACG文化的滿滿惡搞,再加上超越性別的魔法少女設定我都相當喜歡,而且12集看下來還是維持該有的劇情深度,結局翻轉的意外性與反派(?)角色的塑造也都相當不錯。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åƒè£¡å¯èƒ½æœ‰4 個人ã€å¤§å®¶ç«™è‘—和籃çƒå ´

當一部喜劇夠生動有趣,節奏流暢緊湊,劇情誇張卻不失質感,演員表現出色,甚至還有時間軸彩蛋bonus時,那些騙術的合理性或實用性就不再那麼重要,而可以盡情享受著戲劇所引導的喜怒哀樂當中,甚至心甘情願跟著每集的劇情翻轉被騙,每集看完都心情很好。長澤雅美真的拓寬了她身為演員的道路,東出昌太的萌呆角色非常討喜,每集客串的演員不但陣容豪華,演技也都發揮得很出色;古澤良太的劇本功不可沒。
 
#信用詐欺師JP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第一集非常好看,除了擬人外角色很帥很萌很可愛很討喜外,也隨處可見生物學上的小巧思,醫學背景(尤其醫技)的人應該不時會有會心一笑的感覺。而且不是單純的科普動畫,也是有一點劇情在裡面,好期待後幾集喔~

#工作細胞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1.
大一升大二的暑假適逢生日,幾個高中社團同學合送了我一支三千多塊的綠色Swatch手錶當作生日禮物,應該是我戴過最花俏的手錶(畢竟以前都戴便宜電子錶),也是我從朋友那裡收過最昂貴的禮物。一向覺得自己不是很有存在感的我,居然能獲得朋友如此重視,覺得非常開心;所以每天都戴著那支手錶出門,如果有人問起也會低調地炫耀一番。

有一天打完球回家後我發現那支手錶不見了,但印象中剛打完球時應該還有看到,只是因為流太多汗了不想戴在手腕上而拿在手裡。我懷疑是不是在羅斯福路上的便利商店買飲料時忘在櫃台上了,但是去詢問的結果也沒有看到。弄丟這支錶讓我感到相當愧疚,難得有朋友送我昂貴的禮物卻被我辜負了。從此以後我都會跟別人說不要送我什麼貴重的禮物,反正也會被我弄丟很不值得。(但歡迎大家送我現金,我完全OK)

 

52.
升大二的暑假尾聲,某天半夜一點多的時候我正在上PTT,上到一半忽然停電。由於前一個月才發生過一次全台大停電,我心想怎麼又來一次,沒有依照正常程序就直接關機對電腦很不好耶,而且半夜不能上PTT好無聊喔到底要幹嘛。(大學生的煩惱)沒隔幾分鐘,地板就開始搖晃起來。身為台灣人,理應對於地震習以為常;然而這次地震讓我第一次有整個世界都在搖晃的感覺,而且持續時間非常久,久到我開始對於能不能存活下去感到懷疑。

我扶著牆壁勉強站著,心裡思考著萬一房子傾斜或倒塌要怎麼應對,不過完全沒有思考出任何結論;幸好地震之後就停了,房子也沒發生什麼事。我和家人有些驚魂未定,但因為時間很晚了也只能上床睡覺;後來的幾次餘震也嚇不倒人。早上起床看新聞才知道這場地震造成的傷害有多大,傷亡人數不斷攀升;「九二一」這個日期也成為當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

 

53.
大一升大二的暑假要接受兵役體檢,一群男生裸上身只穿短褲待在同一個空間倒也是滿開心的事。由於體檢梯次是以住家地址為單位,所以體檢過程中會遇到住在附近的國中或高中同學。在檢察視力的過程中,檢察人員驗出我視差過大的問題,因此幫我點了散瞳劑,還要等20分鐘再做確認。不過這20分鐘也確認了我的丙等體位(只要當國民兵,可用軍訓課折抵),最後檢核蓋章的人員還恭喜我,說我是本梯第一個不用複檢就確認丙等體位的人。這次體檢的另一個收穫是有個可愛男孩一直跟我對到眼,甚至換衣服時遇到還對著我笑,但後來什麼也沒有發生好可惜喔;畢竟那個年代沒有手機也沒有網路,到底可以跟他要什麼呢?(好啦我大概也不敢要)

 

54.
大二課程開始進入比較專業的領域,不過各科目對我而言的喜好程度天差地遠。例如我非常不喜歡分析化學老師的上課方式,他上課時都用傳統投影片,再把不重要的資訊遮來遮去;遮的方式以及切換投影片的速度都讓學生很難抄筆記。另外他也會在課堂上不定期隨堂考,但對於大學生而言怎麼可能每週都認真復習功課!所以時常考不好,然後就更厭惡分析化學,變成惡性循環。

同樣是化學系開的課程,有機化學卻是我大二最喜歡的科目,和分析化學分屬天平的兩端。主要是有機化學本身內容和老師的教學方式都非常對我的胃口,不需要背誦,而是一步步去理解各原子之間的作用力,以及電子的分布情形。因此我的分析化學成績總是不好,但有機化學上學期96分,下學期理應超過100分(期中、期末考平均超過100分),但因為老師要給100分很麻煩,最後只拿了99分真是可惜呢。(究竟要炫耀幾次)

 

55.
醫技系不像醫學系那麼重視組織、解剖、生理等醫學基礎課程,於是就把這些課程混在一起穿插著上。其中大部分是在大教室聽講,也不像醫學系需要親手練習大體解剖,只有兩次還三次的大體見習課。我們看著醫學系解剖完成的大體,由助教向我們解說個別的肌肉、神經、血管及臟器。

我視力不佳,為了想看清楚手臂的神經血管與肌肉分布而靠超近,結果一吸氣就被福馬林給嗆得半死。不過我並不太害怕看大體,反倒覺得有機會親眼看到這些解剖結構相對位置是很難得的經驗;可惜只有兩三次真的太少了啦,而且最後考試時也沒有用實際大體或模型,居然是用幻燈片來考試;雖然考起來相對輕鬆,但也使得我的解剖學得很爛,到現在幾乎都忘光了了。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