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有雷)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趕在Netflix下架的前一小時看完這部長達四小時的華語片巨作,第一個感覺是角色眾多,演員陣容也太驚人,動不動就會出現「原來他也有演!」的驚嘆。包括後來都是劇場屆大咖的蕭艾、鄧安寧、劉亮佐、王柏森、郎祖筠當時都好年輕;還有濃妝的蔡琴、俊俏的譚至剛、超稚嫰的張震、看好久才認出來的柯宇綸。倪淑君和金燕玲都是久仰大名但沒看過戲,王琄和金士傑我完全沒認出來;很有存在感的葉子居然是沈斻,也就是Youtuber沈老師!另外還有好多懷念的名字出現在片尾名單,徐明、張國柱、侯德健、陳湘琪、陳希聖、陳以文、陳立華。(數數裡面有多少金鐘金馬得主?)
長大後看慣了快節奏的電影,對於以前這種緩慢的電影節奏有些不習慣;但確實在這樣的電影長度及節奏下,更能好好舖陳角色的性格、經歷,以及與整個社會環境與歷史脈絡的關聯性。在那個反攻大陸無望的年代,外省和本省勢力明爭暗鬥,不同省籍與口音的族群也相互角力;加上東西文化、世代、威權與自由意識的融合與衝突,無論學生或成年人都顯得迷惘不安。
小四最後的行為當然與大環境有關,學校的威權管理、警總的白恐施壓、幫派械鬥的死傷都是推手。另外也可以看到父權的社會體制產生的影響,男性會更認定自己有資格獲得女性提供的情感或性,甚至會認定那些拒絕自己的女性是剝奪自己上述資格的元凶,理應獲得懲罰。這跟國外許多極端的「非自願守貞者」殺人案其實有不少雷同之處,例如殺害對象除了女性,還有「獲得」女性的那些「成功」男性(所以小四原本想殺小馬)。
楊德昌的場面調度和鏡頭安排低調而高明,電影也保留了那個時代的許多記憶(好的壞的都有),包括裡面幾首英文老歌都好好聽。查了一下當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原著劇本得獎,張國柱、張震、楊靜怡、金燕玲入圍演技獎都可以理解,但姜秀瓊入圍女配角頗令人納悶,二姐張瓊這個角色戲份很少,也沒什麼發揮,為什麼可以入圍女配角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蕭艾 #鄧安寧 #劉亮佐 #王柏森 #郎祖筠 #蔡琴 #譚至剛 #張震 #柯宇綸 #倪淑君 #金燕玲 #王琄 #金士傑 #沈斻 #徐明 #張國柱 #侯德健 #陳湘琪 #陳希聖 #陳以文 #陳立華 #楊德昌 #netflix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