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和另一個同學是碩士班指導教授的第一屆學生,因此當其他同學的實驗室早已處於常規運作狀態,我們實驗室卻只有空蕩蕩的櫃子、實驗桌、無菌操作櫃及洗手檯;沒有瓶瓶罐罐、沒有器材、沒有設備、沒有試劑,沒有桌子和電腦,甚至連帶我們的學長姐或助理都沒有。於是我們要做實驗、學技術、借器材都要去其他實驗室,也培養了我們對於有問題時求助感到習以為常。漸漸地實驗室開始成型,逐漸可以不用每次都去別人家做實驗。看著實驗室從無到有的過程實在很有趣啊。
2.
唸了研究所後,和大學時期最大的不同在於事情忽然變得很多很雜,時間規劃變得相當重要。除了和大學一樣要上課、要讀書準備考試外,還要學實驗、做實驗、寫實驗紀錄、跟老師報告實驗結果、計劃下次實驗。除了進行實驗外,實驗室還有許多例行工作,例如洗瓶子、插tips、實驗器材滅菌、倒垃圾。另外我們需要閱讀很多文獻,每週例行會議時還要輪流上台報告;甚至老師的突發奇想也會讓我們變得更忙,例如定期讀書會,每週要閱讀教科書的一個章節(但最後因為老師太忙而無疾而終)。念研究所的期間我不斷回想,以前大學時間那麼多,到底都浪費到哪裡去了?
3.
我們實驗室研究的是病毒領域,而病毒需要感染細胞才能完成生活史,因此培養細胞是必備技術。培養細胞的整個過程皆需維持無菌環境,十分考驗操作技術;偏偏我的手腦協調能力很差,因此動不動就被細菌或黴菌汙染,實驗進度就會直接停擺,只能重新解凍細胞,相當慘烈。還好我主要養的Vero非洲綠猴細胞非常好養,生長快速,4-5天照顧一次也沒問題,只要不汙染根本很難養死。九年的研究所生涯中,我不曾間斷地養著Vero細胞,至今對於它的樣子仍記得相當清晰,回想起來還是有點懷念呢。(但並不想再回到養細胞的行列謝謝)
4.
碩士班除了上課做實驗外,還要身兼系上大學實驗課的助教。其中一堂血液實驗課是大三學生們要相互抽血,在利用抽到的血進行實驗。這對於他們來說是第一次練習抽血,根據過往經驗很可能有人抽不到,需要助教幫忙。但我本身的抽血技術也不怎麼樣,而且既然有人抽不到,難度肯定很高。因此我一直祈禱所有學弟妹都順利抽到血,可惜天不從人願,還是有學弟妹抽不到而向我求助。我硬著頭皮上場,結果居然順利抽到了;學弟妹用著崇拜的眼神看著我,我表面鎮定卻有點心虛,還好沒在學弟妹面前漏氣。這應該也是我最後一次成功抽到別人的血,如今抽血技術應該都還給老師了吧我想。
5.
研究所和大學另一項顯著不同之處在於指導老師的出現。指導老師掌握研究生能否畢業的生殺大權,對於沒有工作經驗的人而言是初次面對這種權力關係。在這種權力關係之下,溝通真的是一門高深的藝術;例如不是我負責的區域,放了不該放但不是我的東西,卻因為只有我在場而必須被罵。又例如擺出一副有什麼想法都可以提出來討論的態度,但是當我提出我需要足夠睡眠才能夠應付隔天工作時,直接嗤之以鼻,後來還時常跟別人說我很愛頂嘴。我終於明白有些人即使在難得態度理性的時候,依舊無法理性溝通;更不用說大部分的時候都處於情緒化的狀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