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厭女的資格

 

花了四個月終於看完了!(也太久)閱讀過程中時常會有茅塞頓開的感覺,書中的理論和實際案例讓人系統性地理解,那些曾經觀察到、經歷過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所謂的「厭女」指的不是個人層次的討厭女人(所以我們不能因為柯文哲自稱很愛媽媽或老婆就說他不厭女),而是整個社會結構讓男人傾向於認定自己有各種「資格」,獲得女人的愛慕、性、照護與關注。

 

而女人則有「責任」提供上述服務,否則便是不夠順從的女人,而應該受到懲罰。(極端例子如非自願守貞者攻擊女性,但大多例子更為幽微且難以辨識)除了女人可能受到的敵意、嘲諷、批評與攻擊外,女人也會將這種厭女結構內化;例如女人若未滿足男人會覺得愧疚,被男人侵犯時擔心傷了對方自尊而不敢反抗,甚至主動配合(然後再被視為不合格的受害者)。

 

這種厭女結構不只發生在男女的情感互動,也出現在家務分配、知識展現、政治參與,甚至在醫療處置上也是如此。比起男人,女人遭受的痛苦更不被認真對待,女人的疼痛更常被形容為歇斯底里、神經質,而非真正的生理性疼痛;女人的疼痛甚至也更常獲得鎮靜劑或輕微止痛劑,而非強力有效的止痛劑。

 

更嚴峻的是反墮胎運動的崛起。打著「拯救性命」的名義,但箇中真諦只是為了管控女人的身體;畢竟反墮胎者從來不會對於其他危及人類性命的事情發表同等強度的意見,也無視懷孕對女人帶來的各種傷害,以及強迫女人生育對於孩子的危害。反墮胎者也主張父親有權利反對墮胎,但當男女雙方都贊同墮胎時,責難和懲罰卻又都只針對女方。

 

很愛最終章裡,作者在撰寫過程中發現自己懷孕,而且懷的是女兒後的反思、擔心與期待。當我們對於厭女情結有一定了解,也看到了最近沸沸揚揚的各種反多元仇恨事件,我們應該如何教育下一代?如何教導女孩面對這些不友善,又如何教導男孩理解自己應該避免落入這樣的結構,甚至主動對抗?要怎麼避免教條式的教育,而是讓孩子深刻體會不平等帶來的傷害,是未來最重要的課題;不只是性別,在其他議題上也是如此。

 

#厭女的資格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厭女的資格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lemn 的頭像
    solemn

    solemn

    sole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