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有雷)
男孩夜派對(The Boys in the Band)
原作舞台劇發表於1968年,是美國首部以同志為主題的劇作。那是個石牆事件尚未發生的年代,這種主題驚世駭俗的程度可以想見;許多演員參演時都需要極大勇氣,對抗經紀公司的反對,以及可能影響未來演藝生涯的恐懼。但這部舞台劇證明了同志議題可以被公開討論及呈現,同志角色可以搬上舞台,可以很真實、很多元,甚至取得商業上的成功。
2018年此劇在百老匯舞台上推出復刻版,除了適逢50週年外,更大的特點在於九位演員在現實生活中都是已出櫃的男同志,包含Matt Bomer和《宅男行不行》的Jim Parsons,甚具時代意義;此劇也於隔年拿下東尼獎「最佳復刻戲劇」。
2020年由原班人馬演出這部改編的電影版,可以明顯感受到舞台劇的節奏,不過可能也受限於電影改編, 前段節奏略顯零散,過多的角色也讓人不易進入狀況。後段則相對精采,大冒險橋段把眾角色的傷疤逐一揭開,包含異男忘、開放式關係、老化、自我認同;劇情的最高潮則是滿身是刺的主角在刺傷所有人後,才發現自己傷痕累累,且極度厭惡自我。這些議題即使在2022年的現在,依然是許多同志的人生課題。
觀看電影時不妨想像自己處在那個同志見不得光,也無法透過網路接觸同志社群的年代;光是能與其他男同志聚在一起分享心事、相互毒舌就是生活中難得的慰藉。如果有興趣,可以多花半小時在Netflix上觀看「男孩夜派對:緣起」,有作者Mart Crowley創作的背景故事(角色的原型都是作者身邊的友人),以及各演員談論以同志身分參演的心情與意義。
Mart Crowley於2020年3月過世,很高興在他在世時來得及看到復刻版舞台劇及電影推出,讓他有機會參與其中,感謝他也祝福他。
#男孩夜派對 #TheBoysInTheBand #MartCrowley #MattBomer #JimParsons #netflix